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3月19日刊登題為《中國的下一個挑戰》的文章稱,中國已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件充滿國內和國際意義的重大事件。其經濟增長顯然已放緩;低于預期的工業產出和出口是最新證據。全球股市對此緊張應對。但在某種程度上,增長放緩并非中國的過失,而是完全可以預見的。其解釋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文章稱,對經濟學家而言,這個術語描述了窮國在實現富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周期。隨著這些國家采取眾所周知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初期的收入通常增長迅速。勞動力從自給農業轉入基本制造業:紡織業、服裝業、制鞋業等。經濟增速飆升。工資改善。但依靠在國外取得的進步變得越來越難。這些國家必須更多地依靠本國創新、企業家精神和投資。
文章指出,隨著這些國家達到中等收入狀態——并非真正的富有,但也不再極端貧窮——增長開始放緩。二戰以來,許多國家的發展都遵循這一周期。
文章稱,日本是個經典案例。在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其經濟以每年近9%的速度增長;然后放緩至約3%。經濟增長在上世紀80年代振興過,但接著再次衰退,它從1990年的4.6%下滑至接下來7年中的約1%。韓國、愛爾蘭、以色列、荷蘭、愛沙尼亞和丹麥都經歷了中等收入增長放緩。
文章認為,現在,輪到中國了。自1978年市場改革開啟以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約10%。2012年和2013年,增速跌至7.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將進一步下滑(7.5%),明年亦然(7.3%)。
文章稱,中國面臨痛苦的轉型。其經濟戰略過時了。它需要新的戰略。舊戰略依靠出口帶動的經濟增長,以及對工業、住房和基礎設施的巨大投資,并以寬松信貸為推動力。出口帶動的經濟增長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全球貿易已放緩,二是中國的美國和歐洲顧客憎惡其積極的出口策略,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失業率。
文章指出,對工業和房地產的大規模投資,這導致了工廠和住房的供應過剩。彼得森研究所的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拉迪說,突然顯現的住房泡沫給中國經濟造成了最大的威脅。它將影響附屬行業(鋼鐵業和建材業),并給銀行及其他放貸者造成損失。
文章稱,新戰略是消費者帶動經濟增長。中國人將更少地儲蓄,更多地購物。他們較強的支出將幫助經濟保持活力。就在最近,官方暗示說,將在兩年內放開銀行存款利率限制。人們認為這對刺激消費者支出至關重要。如果存款人得到更多的利息收入,那么他們將支出更多。
文章指出,這是理論。如果這個理論不起作用,中國將莽撞地沖進現代狀態,產生了各種相互矛盾的態度。人們期待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的工資和更好的生活。他們也痛恨工業化帶來的無處不在的污染,以及商業精英和共產黨精英“搶奪”土地以自肥的做法。
文章稱,如果這些期待因為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上升及工資增長放慢而破滅,那么將會有強烈的對抗反應嗎?共產黨將如何應對?經濟增長放緩已傷害了那些滿足中國對原材料巨大需求的國家(澳大利亞和巴西)。增長進一步放緩將如何影響全球經濟呢?中國將在國外變得更加民族主義,以轉移國內不滿嗎?
文章認為,中等收入陷阱不容小覷。對于中國和全世界而言,它是件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