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陸軍部隊演兵史上罕見的激烈對抗。
車轔轔,馬蕭蕭。此前3支合成旅從各自駐地出發時,官兵們心里裝著同一個問號:即將開始的這一仗,究竟能不能打贏?
他們有理由懷疑。陌生戰場、陌生環境、陌生對手,足以讓人疲于應對,更何況他們還將面臨一種全新的打法——不設底案,自主對抗。
原來導演部規定,此次紅藍對抗不編腳本、不做推演、不搞擺練。這意味著,整個過程全憑紅藍雙方自主偵察、自主決策、自主行動、自主保障。如此一來,以往演兵場上的諸多“已知”都變成了“未知”,誰勝誰負,成了演兵場上最大的懸念。
軍人生來為戰勝。從踏入戰場的那一刻起,3支“紅軍”指揮員始終都在盤算,如何戰勝同一個對手——扮演“藍軍”的北京軍區某機步旅。
率先登場的是南京軍區某裝甲旅。大戰在即,他們卻遇到了麻煩——由于導演部不允許提前進行戰場勘察,“紅軍”臨戰前派出去的偵察分隊并沒有太多斬獲。“藍軍”陣地如何布防?“藍軍”兵力如何配置?“藍軍”目標如何分布?重重戰場迷霧,遮住了“紅軍”指揮班子的雙眼。
更捉摸不定的是,坐擁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的“藍軍”,完全不按套路出牌,派出多路分隊晝夜襲擾,電磁壓制、遮斷通信鏈路、偷襲指揮所,招招直擊要害,毫不留情。
“背對背”的真正較量開始了。沒有了導演部一步步給定條件,紅藍雙方“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兵來將擋,見招拆招——干擾與反干擾、偵察與反偵察、空襲與反空襲、機降與反機降、突擊與反突擊……全新的對抗方式,讓戰局變得更加波詭云譎。
硝煙下的一幕,實時顯示在導調指揮大廳的戰場態勢圖上。前來觀戰的訓練專家,密切注視、小聲討論著雙方的一舉一動。見慣了層次分明、攻防有序的“腳本里的戰斗”,很多人坦言:這一仗打得并不好看,但卻貼近實戰。
經過7小時的激烈搏殺,紅藍雙方戰損率分別達到45%和22%。按照對抗規則,導演部判定紅敗藍勝。
9天后,第二支“紅軍”出戰,再次敗給“藍軍”;緊接著,第三支“紅軍”披掛上陣,仍然難求一勝。屢敗屢戰的“紅軍”,開始重新審視這支“藍軍”。“我們碰到真正的對手了!”參加過多次實兵對抗演習的“紅軍”指揮員、濟南軍區某機步旅政委劉銀生感慨。
“過去的對抗,實際上是‘紅軍’打‘紅軍’,雙方的訓練方法和作戰思路幾乎是一樣的,沒有多少懸念。”北京軍區某機步旅旅長夏明龍介紹說,自己率領的部隊是“專業化藍軍”,此次對抗他們按照戰斗力指數相當的要求確定兵力編組、按照性能等效的要求模擬武器裝備、按照作戰思想和戰法運用一致的要求組織作戰行動,從人員到裝備,實力都不弱。
“‘藍軍’難打敗,說明這塊‘磨刀石’足夠硬。”坐鎮現場指揮的總部領導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美軍部隊進入歐文堡國家訓練中心幾乎全部吃了敗仗,在戰場上卻表現不凡。“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在今日演兵場上的輸,就是為了明天戰場上的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