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反腐倡廉法規制度體系,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防控廉政風險、防止利益沖突、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任職回避等方面法律法規,推行新提任領導干部有關事項公開制度試點。
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
——摘自《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
8月11日,哈爾濱市提出,擬提拔考察的人選,須公開收入、汽車、住房等個人資產。這是5年來,第3個試點官員財產公開的省會城市。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行新提任領導干部有關事項公開制度試點”。
據新京報記者統計,2009年新疆阿勒泰地區首開先河至今,試點官員財產公開的地區已接近40個。
財產公開科級占一半
近40個試點地區中,除了銀川、哈爾濱、石家莊3個省會城市,其余試點均為縣市區。由于試點地區行政級別不高,所以,科級干部系官員財產公開的“主力”。
以記者回訪的30個試點地區為例,公示范圍涉及局級干部的僅有廣州南沙區。該區新提拔的市管干部,以及從外部調入的處局級干部,都要公開個人財產。但只是內部公示,公眾無法查詢。
其余試點中,不包括剛啟動的哈爾濱市和4個宣布公開但后無下文的地區,只有9個試點地區將處級干部納入了公開范圍。
剩余15個試點地區,均將公開級別限定在科級,占比達50%。如江蘇無錫北塘區,只要求新提任的副科級干部公示財產,被形容為“最小的財產公示”。
多個地方避談財產公開
8月13日至15日,新京報記者回訪其中30個試點地區,結果發現,多地對官員財產公開未作表態。
8月13日,記者致電哈爾濱市委組織部辦公室,詢問其公開范圍、公開渠道等信息。辦公室工作人員稱,該工作由調配處負責。但調配處工作人員讓記者仍與辦公室溝通。
對官員財產公開未作表態,并非只有哈爾濱。新京報記者回訪的30個試點中,9個試點一連3日電話無人接聽;9個試點稱“忙”或“不清楚具體情況,不便接受采訪”。
超半數試點“曇花一現”
記者回訪發現,30個試點地區中,“曇花一現”的地區多達13個。還有4個試點曾宣布啟動官員財產公開,但之后無下文。查詢此前的公開報道,本次記者未進行回訪的近10個試點中,已有3個公示一兩次后即告終止。綜上,官員財產公開試點5年來,曇花一現的試點地區占比超50%。
原因1:人走政息
目前,新疆阿勒泰廉政網已經找不到“公示欄”。2009年,這個公示欄曾公開了1054名官員的財產信息。阿勒泰一度成為我國官員財產公開的代表。
當年,阿勒泰官員財產公示推行者、阿勒泰地區紀委書記吳偉平接受媒體采訪時稱,逐步實現“有限公開最終過渡到無限公開”。
公開兩次之后,吳偉平于當年9月因病去世。其后近兩年,阿勒泰紀委書記崗位一直空缺。直到2011年2月,楊振海接任,被媒體問及何時恢復官員財產公開時,“不再按照原來的制度做了,現在我們按照自治區統一要求進行官員財產申報。只有申報,沒有公示”。
中國人民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周淑真、中山大學黨史黨建研究所所長郭文亮認為,“人走政息”是導致官員財產公開曇花一現的主要原因,試點一段時間,有的官員已經開始接受、逐步適應,這時因為領導調整而終止,對試點地區是一種損失。
原因2:遇到阻力
據記者了解,一些地區終止試點,源于公眾壓力和個別官員的阻力。
以湖南湘鄉為例,當年,湘鄉市公開的力度很大,包括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長、市政協主席在內的9名市委常委,以及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公安局政委局長等所有正縣級和副縣級干部,共計69人,全部公開。
湘鄉市紀委工作人員對新京報記者坦言,當時進行房產公示時引起了一些矛盾、糾紛,有個別新提拔干部不是很配合。后來,上級沒有再提財產公示的要求,就沒有再搞。
其余30余個試點公示的內容中,房產公示只限于套數,尚未公示房產面積、價格等詳細信息。
原因3:難以核實
在官員財產公開的第5個年頭,寧夏青銅峽市被迫“暫停”。
“今年,官員財產公示工作不得不暫停,但我們將繼續探索,等待上級決策。”8月14日,青銅峽市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萬玉忠對新京報記者說,“暫停”主要因為無法核實公示信息是否屬實,“這項工作涉及官員個人不動產、持有股票、配偶財產等信息,涉及領域和相關部門工作不一致,在查詢與核實工作中會出現信息不對稱,導致信息掌握不全面、不準確。”
“缺乏第三方機構和行政監督。”萬玉忠說。
受訪專家認為,各試點地區的財產公示主要靠紀檢部門和組織部門完成,但全方位的官員財產公示,需要住建、金融部門乃至出入境管理部門等多個部門的聯動,才能全面核查官員公示信息的準確度。但現行法律沒有對官員財產公示作出規定,部門聯動難以形成,“雖然《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已經出來了,但是單靠這一項制度仍不能解決問題”。
原因4:上級叫停
重慶市黔江區也是較早啟動試點的地區。該區紀委工作人員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之前公示過1次,針對提拔上任前的干部,但現在已停止,停止的原因在于上級部門要求,中央沒有新的指示前,不要再進行財產公示。
中山大學黨史黨建研究所所長郭文亮對官員財產公開做過專題調研。據他了解,被上級紀委叫停的不僅黔江區這一個試點,“不少地區官員財產公開后,群眾反響比較大。比如,有的干部有好幾套房,雖然每套房都是合法來源,集資建房、房改房、福利分房等,但是百姓接受不了。出于穩定考慮,上級紀委等部門就叫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13個曇花一現的試點,鎮江丹徒區、佛山順德區、黑龍江明水縣、四川高縣等4地,則是宣布官員財產公示后就偃旗息鼓,既查詢不到公開報道,也不見官方發布的消息。
14個地區堅持財產公開試點
“淮安財產公示做得很不錯,一直在堅持。”江蘇淮安市紀委工作人員說,2012年8月至今,該市已公示了2000多名新提任科級干部的個人財產,“有新干部提拔,就會進行財產公示”。30個試點地區中,像淮安一樣堅持至今的試點共計14個,公示時間最長的已持續近6年。如浙江慈溪,2008年試點至今,每年1次,全體市管干部統一“曬”家底。
1公示方式:多是內部公示
緊隨阿勒泰和慈溪之后,瀏陽市于2009年9月啟動官員財產公示,75名擬提拔科級干部在官網不僅曬出了年收入、房產、投資、車輛、非工資性收入等所有個人財產,還曬出了配偶、共同生活的父母、子女的名下財產,被稱為“最徹底的官員財產公開”。該模式只堅持兩年多,2012年9月后再無消息。
瀏陽市紀委工作人員對新京報記者說,事實上,瀏陽的財產公示還在進行,公示范圍仍是新任科級干部,“干部配合度還不錯,能夠接受”。一些媒體之所以認為已經停止,是因為公示渠道從原來的官網,改成了單位內部公示。
12個試點地區中,“單位內部公示”是普遍采用的渠道。官網公示的只有安徽廬江、湖北荊門市掇刀區、江蘇徐州市賈汪區。其余9個試點地區都是“不登報、不上網”,只在單位內部或政務大廳、廣場的公示欄上張榜公示,占比達75%。
受訪專家認為,官網公示無疑能取得更好的公示監督效果。但多數堅持至今的試點地區多選擇內部公示,也不無原因,“財不外露,財產公示畢竟跟一些官員的個人意愿相悖,步子邁得小一點,能堅持長久”。
2公示內容:公示信息較粗
安徽廬江、湖北荊門市掇刀區、江蘇徐州市賈汪區這3個選擇官網公示的試點,也被指存在公示信息過粗、更新不及時等問題。
如湖北荊門市掇刀區,2012年首次在官網上公示時,由于公開了區委書記、區長等所有區領導的個人財產,備受好評。但其區領導的財產公示頁面,至今還停留在2012年,兩年沒有更新。
掇刀區的新提任干部財產公開還在進行,最近的一條是今年4月28日。官網僅顯示了曾曬過財產的新提任干部名單,至于具體財產信息,則難以查看。
目前,江蘇徐州市賈汪區的勤廉評價系統,仍能查詢到所有區管干部的個人財產。但公示信息較粗,多數干部只公示了房產套數,未公示面積;不少干部未公示是否有私家車,公示有私家車的也未公示車型;配偶職業也只公布了行業性質。幾乎所有干部均稱,沒有工資外收入。
對此,受訪專家認為,公示信息較粗,“步子邁得小一點”,但只要公開就是進步,值得肯定和鼓勵。
3監督舉報:多零投訴舉報
“接到過多少起投訴和舉報?”對新京報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直接回應的試點只有銀川和淮安。
銀川市紀委王姓工作人員稱,據紀委統計,公示過程中接到電話投訴2次、信件投訴10次,“有漏報者紀委均責令干部核實”。
江蘇淮安市紀委稱,公示過程中接到過群眾舉報,“相關工作人員會進行信息核實”。
安徽廬江紀委則闡明了態度,“公示過程中,如果發現有弄虛作假行為,經查實后不僅追究被公示人的責任,同時追究所在單位黨委主要負責人的責任”。
據當地媒體報道,從2011年啟動公示一直到2013年2月,廬江縣都未接到過舉報電話或者郵件。該縣組織部副部長胡邦開接受采訪時說,“有的人做的事情本身就見不得光,群眾也不一定能知道”,“我們做這個更多的是強調自律,讓官員能有自律意識。”
此前,不少媒體跟蹤報道江西黎川縣等試點,稱財產公開后“官場靜悄悄”,很少有人對真實性提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