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參加亞太經合(APEC)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韓國總統樸槿惠后,雙方見證了中韓兩國政府關于結束中國-韓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會議紀要的簽訂。這標志著,歷經30個月,中韓自貿協定(FTA)完成實質性談判,即將付諸實施。
習近平:建中韓自貿區有里程碑意義
習近平指出,今年7月我訪問韓國,我們就充實和深化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達成廣泛共識,特別是決定加快中韓自由貿易區協定談判。我高興地得知,雙方剛剛完成中韓自由貿易區協定實質性談判。建立中韓自貿區具有里程碑意義,將有力促進亞太區域一體化。我愿意同你保持溝通,就重大問題及時交換意見,始終把握友好合作前進方向,推動兩國務實合作和人文交流取得更加豐碩成果,使中韓做比鄰而居、并肩而行的好鄰居、好伙伴。
樸槿惠表示,今天是值得韓中雙方共同慶祝的日子。成立韓中自貿區對全球經濟復興和亞洲發展繁榮是重要利好消息。韓方將繼續努力,使有關協定早日達成并生效。希望兩國繼續秉持合作精神,推動韓中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斷取得新成果。韓方相信,中方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有力促進區域一體化進程,韓方愿意積極研究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相關問題。
會見后,兩國元首共同見證了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包括中韓兩國政府關于結束中國-韓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會議紀要,中韓兩國政府關于互免持外交、公務護照人員簽證的協定等。
覆蓋領域最廣 年底前完成談判
韓國青瓦臺昨天消息,兩國在服務、投資、金融、通信等領域達成了協議。在貨物貿易方面,兩國將在20年內對以產品品目為準90%以上的商品撤銷關稅。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韓自貿區談判于2012年5月啟動,是我國迄今為止對外商談的覆蓋領域最廣、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的自貿區。根據談判成果,在開放水平方面,雙方貨物貿易自由化比例均超過“稅目90%、貿易額85%”。
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和韓國通商產業資源部部長尹相直作為雙方政府代表簽署了中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會議紀要,雙方首腦共同見證。
根據會議紀要,“雙方談判團隊將在年底前完成余留技術問題的談判”。
分析指出,中國是韓國第一大貿易、輸出和進口的對象國,韓國也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對象國。將來中韓自貿協定簽訂以后,在雙邊關系發展上占重要地位的經濟交流活動將更加活躍發展,這可以讓兩國關系變得更加緊密,經濟領域的活躍合作還會加強兩國在政治和外交方面的對話。同時,中韓兩國文化和人力資源的交流也將加速發展。
一碗意大利面里又多了根面條
經濟關系達到何種程度才會簽署自貿協定?對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問題專家時永明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自貿協定是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從大的方面來講,跟誰都應該簽。”時永明說,“世貿組織也規定了這是貿易追求的最終目標。”
然而,因為各國發展水平差距太大,所以,只能是貿易很緊密的兩國,經過兩方利益判斷,貿易自由化以后,對雙方經濟都有好處的情況下,才會去簽這個協定。
時永明同時指出,亞洲國家所實行的自貿協定往往是“意大利面條似的結構”。他解釋稱:“都是雙邊的貿易協定,就像一碗面里的每一根面條,而區域自貿協定較少,其實,這碗面應該熬成一鍋粥,這才是目標。”
根據公開資料進行梳理可以發現,目前,中國在建自貿區涉及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已經簽署自貿協定涉及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除了剛剛簽署的中韓自貿協定外,還有與東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蘭、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冰島和瑞士的自貿協定。
正在談判的自貿協定當中有區域自貿協定,涉及超過20個國家,包括澳大利亞、斯里蘭卡和挪威的自貿協定,以及中日韓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關系》(RCEP)協定和中國-東盟自貿協定(“10+1”)升級版。
歷程
提出十年 談判30個月終出爐
自貿協定是兩國或多國以及區域貿易實體間所簽訂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目的在于促進經濟一體化,消除貿易壁壘,比如關稅、貿易配額,允許貨品與服務在國家和地區間自由流動。
中韓自貿協定(FTA)的談判過程十分漫長。自2004年9月,兩國經貿部長在“東盟10+3”財長會議上就民間層面聯合研究自貿協定達成協議開始,到2014年11月10日結束,已經過了10年。
真正的談判是從2012年1月9日開始,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和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啟動韓中FTA談判達成協議。之后韓中正式啟動韓中FTA談判,圍繞22個核心領域進行了協商。
但雙方在貨物貿易和服務市場開放等問題上分歧較大,談判進程緩慢。
今年7月,韓國總統樸槿惠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爾舉行首腦會談,就爭取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韓中FTA談判達成一致,之后談判取得明顯進展。
影響
韓國 打開13億人市場
韓聯社分析認為,鑒于中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經濟大國,韓中FTA將為韓國經濟帶來哪些積極影響格外受到關注。無論如何,韓中FTA的正式簽署意味著韓國與世界三大經濟體——美國、歐盟(EU)和中國都簽署FTA。
長期在韓國濟州生活的華人、濟州周刊編輯李小雪告訴北青報記者,韓國民眾總體上比較看好這一協定,因為類似汽車、電子產品尤其是化妝品進軍中國市場找到了出口。
時永明則認為,無法說到底對哪一國更有利,經濟結構是變化的,從工業品和服務貿易方面來講,對韓國是更有利的,但韓國產品進來以后給國內市場帶來競爭,中國企業也會發展。
中國
代購行業或衰落
對中國人而言,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從韓國進口的產品將會變得更便宜,韓國產品在中國百姓生活中經常出現,大到汽車、重型機械和電視,小到手機、化妝品和文具。
雖然,自貿協定具體詳單尚未公布,但是人們對這些商品,或它們當中的大部分被免稅抱有期待。如此一來,韓國商品的代購行業在這些商品當中就會衰落甚至消失。
另據李小雪介紹,中國的啤酒、日常生活消耗品、新鮮蔬果等在韓國很受歡迎,這也意味著,自貿協定簽署后,這些商品在韓國銷路更廣。
此外,對中國的企業而言,關稅減免對開展韓國業務有幫助。2013年,中韓雙邊貿易額突破2700億美元,超過韓美、韓日貿易額的總和,相互投資超過570億美元。今后這個規模無疑會更大。
區域
日本企業或受影響
中日韓三國之間自貿協定的談判進展很慢,中韓率先簽下自貿協定,無疑,這對日本的觸動是很大的,時永明表示:“日韓經濟結構比較同質,這也就是說,中韓的簽訂將使日本在中國的市場面臨韓國帶來的更大競爭。”
他認為,中韓自貿協定的簽署對地區貿易進行了重構,意義重大。
至于對美國的影響,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張旭東表示,美國比較擔心中韓貿易走得很近,因為這樣韓國總體上會更加積極參加中國的貿易安排。美國所倡導的TPP所涵蓋的大國,除了日本、澳大利亞外,就是韓國。韓國與中國簽署自貿協定,這對TPP的簽署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