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5對與大熊貓一樣珍貴的朱鹮,千里迢迢從陜西來到浙江,在德清下渚湖國家濕地公園安了家。6年來,通過浙江大學(國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質基因保護中心)專家的精心繁育,朱鹮家族成員已達146只。
今年是野生朱鹮被發現33周年的日子。昨天,33只經過野化訓練的朱鹮被放歸大自然,這也是朱鹮在我國南方地方首次放飛。其中10只朱鹮佩戴上腳環,專家和技術人員將通過GPS無線跟蹤,隨時監測它們的行蹤。
親緣關系遠 生存能力強 放歸自然的朱鹮經嚴苛挑選
昨天上午10點15分,下渚湖朱鹮島,當野化馴養基地的絲網被拉開的時候,只有零星的朱鹮陸續離開,大部分似乎對這個“家”還依依不舍,長久在2690平方米的馴養基地的絲網下盤旋,直到中午才全部離開。“說不定晚上它們還想回這個‘安樂窩’呢。”工作人員開玩笑說。
對這些享受慣了安樂窩生活的朱鹮來說,它們還能適應野外風吹雨打、酷暑嚴寒的殘酷生活嗎?浙江大學教授、國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質基因保護中心主任方盛國告訴錢江晚報記者,這放歸的33只朱鹮都根據種群譜系資料篩選過,要求個體健康,親緣關系要在四代以外,種群數量、性別比例、年齡構成都經過科學論證,有利于野外種群重建。也就是說,它們是從146只朱鹮中精挑細選出來的“精兵強將”,老弱病殘被排除在外,野外生存能力比較強。這批朱鹮,年齡最大的5歲左右,最小的才5個多月。
模擬野外生存環境
事先經兩輪嚴格“軍訓”,小小鳥兒才能放飛。
野外放飛對它們來說就好比上戰場,不但要面臨大自然的考驗,還要面對天敵的襲擊。所以,在放飛之前,這些朱鹮還要經過兩輪嚴格的“軍訓”。
第一輪:食覓能力和飛翔能力訓練。比如,人工圈養條件下,朱鹮主要喂食泥鰍、牛肉和黃粉蟲;而放歸野生的朱鹮,主要在濕地、水稻田、菜地和田埂等農作區覓食,以小魚、泥鰍、蛙及農業昆蟲為主食;
第二輪:在模擬野外生存環境的野化馴養基地,進行飛行能力、“人類追捕”、“烈日當頭”、“狂風暴雨”和“風霜雨雪”等,一系列嚴酷自然條件和人為條件的脅迫性訓練。
經過一系列嚴格訓練,在放飛之前,它們已基本具備自行覓食、“自由戀愛”和交配、自行筑巢產卵、自行孵化和自行哺育幼鳥等野外生存能力和自然繁育能力。
“對它們來說,一開始因為對野外環境不熟悉,活動的范圍會比較小,之后才會慢慢擴大。”方盛國說。而下渚湖國家濕地公園有10平方公里的面積,生態系統多樣,原生狀態保持完整,是朱鹮的理想棲息地。德清全境468平方公里的湖泊、溪流、濕地、水產養殖塘、稻田等,也為它們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
與大熊貓一樣珍貴
浙江曾是朱鹮娘家之一。
朱鹮與大熊貓一樣,被稱為我國四大國寶動物之一,而且當年珍稀程度超過大熊貓。
專家介紹,朱鹮是世界珍稀瀕危鳥類。歷史上,在國外主要分布于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其中,俄羅斯于1960年代末期滅絕,朝鮮半島于1980年代初期滅絕,日本于1981年將殘余的野生朱鹮捕捉飼養,最后一只于2003年死亡。目前生活于日本和韓國的所有朱鹮,均為我國朱鹮的后代。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朱鹮還曾廣泛分布于陜西、河南、浙江等19個省區。也就是說,浙江曾經是朱鹮的“娘家”,現在陳列于上海師范大學等單位博物館的朱鹮標本,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我省寧波和瑞安等地所采集的呢!不過后來因為棲息地被破壞,加上人工獵殺,包括浙江在內,朱鹮一度瀕臨滅絕。
1981年,陜西洋縣姚家溝發現了世界上殘存的7只朱鹮,我國及時采取了野外就地保護和人工圈養遷地保護相結合的保護策略。到目前,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朱鹮數量已從7只增加到現在的1200多只;加上人工圈養的朱鹮,全國數量達到2000余只。
朱鹮一年下一次蛋
戴腳環可跟蹤監測行蹤。
浙江于2008年初引進5對朱鹮后,在下渚湖建立了珍稀野生動物繁育研究中心。那么,朱鹮是怎么進行人工繁育的呢?先是對朱鹮的受精卵進行人工孵化,再對出生的幼鳥進行人育雛。據悉,2008年當年就繁育存活兩只,2009年就繁育存活28只;2010年繁育存活20只,種群死亡3只。到目前,種群數量已達到146只。
方盛國教授介紹說,朱鹮一般長到11個月大就可以下蛋,其中從受精到下蛋的時間為兩個月左右,孵化期約28天。一般一年下一次蛋,每次下蛋兩到四枚。野外生存的朱鹮壽命一般10多歲,人工圈養最長可達39歲。
朱鹮喜歡群體活動,所以通過在10只朱鹮腳上的腳環,就可以跟蹤監測它們的行蹤。通過監測,掌握它們在野外的存活情況,獲取它們野外棲息的信息,建立朱鹮野外放飛的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