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單影只,煢煢孑立。在我們周圍有這樣一群空巢老人,他們離家在外的子女平均每周一個電話、每年回家一兩次,每年與父母呆在一起的時間不超過20天。
年輕人離家,老年人留守空巢,這是各國現代化進程中都會出現的現象。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老年人總人口為2.02億,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總人口的一半。新修訂并于去年7月1日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
國家立法規定子女“常回家看看”,立意良好,確有必要,有利于子女更好地贍養父母和保障老人的權益,但因為種種原因,卻很難實現。在外工作的年輕人面臨著工作與照顧父母不能兼顧的兩難,使得實際效果在現實中并不理想。入法依然難以抵擋殘酷的環境,“常回家看看”對于許多空巢老人仍然是一句羨慕的歌詞。
生命安全面臨威脅
安徽省蚌埠市空巢老人王師傅是一名退休職工,今年60多歲,獨自住在一幢居民樓的頂樓。他早年離婚,獨自撫養大的兩個女兒都已嫁人。鄰居和王師傅平時很少來往,話都沒說幾句。“給鄰居們的最深印象是家里養了近10條狗。”11月21日,樓下的馬師傅發現了一些不對勁的地方。“我看到樓上的燈整天地亮著,也沒關過,家里的狗一開始還汪汪叫,這幾天也不叫了。”派出所沒有透露更多的現場細節,只是告訴媒體王師傅已經死了,而且已經死了有一周左右時間。據知情人士透露,王師傅的尸體遭到了群犬的分食。
這樣的慘劇令人唏噓,而類似事件近年來在全國各地頻頻發生。在上海工作的青年陳某連續三個周末打電話回家都沒有人接,10月25日晚,他終于決定奔回老家嘉興。當他推開家門發現,老父母一個趴在地上,一個仰面躺在床上,雙雙沒了氣息。據警方推測,陳老伯可能是在家中洗衣服不小心觸電身亡,而患有老年癡呆癥、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伴因無人照顧,死于脫水和饑餓。
今年3月7日上午,河南業廟鄉陳莊村83歲的老太太楊某在親屬的陪同下,顫顫巍巍地到派出所報警,稱前一日深夜自己被人挖墻入室強奸。民警調查后發現,周邊村莊已連續發生十多起強奸空巢老人的案件。被強奸的老人中,年齡最大的95歲,最小的73歲。
這些案件的共同特點是,罪犯因為一起報案被抓,審訊時抖出一連串案件。絕大多數作案都在水面之下,由此能推斷曝光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事實上,調查也顯示,受侵害的農村老年婦女礙于情面,大多選擇忍氣吞聲。
生活艱難寂寞孤獨
子女外出務工是目前農村空巢老人形成的主因。隨著青壯年離開,其他類型的空巢老人也失去了鄉鄰依靠,成為廣義的留守老人。上述發生在勞務輸出大省案件的另一個共性就是,對留守老人的性侵伴隨著盜搶,且作案近乎明目張膽,已經不再偷偷摸摸。
陜西省公安廳治安管理局官方微博每到冬季便提醒空巢老人預防火災、煤氣中毒等悲劇的發生。咸陽市前一段時間卻出現了兒子將73歲的老父親關進地下室一個多月,且不讓老人吃飽飯這樣一起嚴重的虐待事件,引起極大民憤。
社會學者陳丹幾年前就關注到一個有關“利他型”農村老人自殺與現象的研究。改革開放30多年來,僅1060人的湖北京山九房村就有24例老人自殺,村民認為真實的數字遠不止于此,估計要達到40至50例。只是近20年老年人自殺尤為集中和突出,村里幾乎每年都有一兩例老年人自殺,估計每10個死亡老人中就有3到4人是自殺身亡。原因是這些老人為了不給在外打工的孩子增加負擔。
110電話本來是百姓們遇到困難之時報警的一個渠道,但在重慶市渝中區大坪正街71歲獨居老人趙大爺的眼里卻成了排遣寂寞與孤獨的情感專線。愛喝酒的他常常酒后撥打110,有時說沒帶鑰匙,有時說是摔倒了。一年來竟然撥打了1483次110尋求幫助。民警調查獲悉到了一個心酸的事實,老人原來是不堪寂寞,就想找個人和自己說說話。
早在去年,就有老太太深夜報警稱家中有炸彈,而實際上,也是想找人說說話;曾有江蘇老人盼兒子回家而“救命呼喊”;還有江西老人孤獨無奈“坐公交打發時間”……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獨自在家,盼望著子女的問候。因為孤單,他們面臨著許多的問題:生活上不能及時被照料,生病時不能得到及時治療,更嚴重的是,因為思念,他們心中總會有著許多的郁結。
常回家看看沒有唱得那么好
“我老了,走不動了,晚上一個人睡覺害怕,我想進養老院。”87歲的老人朱華英獨自坐在家中,不停嘆氣。老人的家是一室一廳,收拾得很干凈,餐桌上擺著中午吃剩下的一碗花生米和一盤炒白菜。隨著年齡的增長,朱華英感到越來越力不從心,疾病纏身,每天需要大量服藥。去年國慶節,她在家中獨自上廁所,結果不慎摔倒在便坑里,住院半個月。
在86歲生日時,老人曾經當面向四個子女提出,希望在每家輪流住兩個月,也可以每個子女輪流到家里來陪兩個月。“我現在有2000多元退休工資,錢全部給你們都可以。”子女們都不吭聲,此事就一直拖著。之后,子女們常來的就經常來,不常來的過年過節來一兩次,有的電話都很少打。
去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要求子女常回家看望60歲及以上的父母,并保證父母的物質和精神需求能被滿足。如果子女不能做到,他們將可能面臨罰款、被起訴或服刑。從事老年人服務的美國社會工作者芭芭拉·莫斯柯維茨說,中國的這部法律強調了一個事實,即很多老年人經常被家人孤立,從前的傳統是父母年老之后便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現在這樣的情況卻越來越少。因為現在的中國變得越來越繁忙,越來越充滿競爭,發展經常意味著要將家和傳統拋在后面。
“我不曉得中秋節他們會不會回來,有時候想他們來,但他們不來。如果子女們不方便照顧,我想盡快找一個條件好點的養老院,那里人多熱鬧,也有人照顧。”每到節日臨近,空巢老人們便倍感孤獨。盡管國家法律規定子女們應該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也希望一個接一個的節日快點來到,子女們能抽空回來。如果子女們都不回來,老人也很無奈:“不來就算了,就自己弄點吃的,就當不曉得有這個節日。”
養老院工作人員董小姐說,法律規定的“常回家看看”對老人們的影響不大,“子女們以前什么樣,現在還是什么樣,不常來的依舊很少看到,沒有看出一點子女們因此增加探望次數或時間的變化。”
關愛老人不能僅靠“常回家看看”
在信合工作二十幾年的一位工作人員感言,回想起來也真沒做到常回家看看。每年各種佳節我都是在社里值班守庫,讓外鄉的兩名同志回家過年,13年中我在家只過了四個春節,其中一個春節是因自己結婚在家度過的。后來由于領導更新觀念,終于將“定向”理念轉變,讓我走出大山到一個經營非常困難的丘陵信用社當了主任,一年一個經營臺階,一年一個輝煌成績。說實話信用社鍛煉了我,融入了我的整個成長,也給了我生存的空間!今天回想起來,雖然沒有常常回家看父母,陪伴妻子,是我的愧疚,但是為了工作,已經把信用社當做是一個家來對待了,這也讓我感到無悔。
隨著老齡化的增加,空巢老人的問題也日益突出。養老應該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經濟贍養,即物質支持;二是生活照料,即為老人提供日常的關照和護理;三是精神慰藉,即給予老人經常性的情感互動和心理關懷。然而,在如今物質富裕的年代,精神贍養卻似乎沒能跟上節奏。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或許才是當下許多老人的生活寫照。
研究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杜鵬認為,我國實行的是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這是一個政策上的框架,其實許多是日常誰來真正做的問題。此外,各個家庭的情況都有所不同,空巢老人所面臨的問題也復雜多樣,有生活保障問題、日常照料問題、心理問題等。因此,從保障老年人安全的角度來講,要把政府的力量、社會的力量、家庭的力量結合起來,為老年人營造一個更加安全的環境。
安徽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王云飛認為,從子女的角度來說,常回家看看是應盡的責任,至少經常打電話問候一下,但是有關部門更應該肩負起老人的養老問題。隨著現代社會的分工,老人的養老問題,并不只能僅僅靠個人來完成,有關部門應當更多地承擔起養老的責任。子女經常探望父母,其實是在履行精神贍養的責任,既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義務,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拒絕。所以,不要再讓我們的父母搜腸刮肚來“利誘”自己的子女了,只要有時間、有能力、有條件,就多回家看看父母吧,不為別的,只為了父母那期待的眼神,只為了父母見到子女時那舒展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