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敦煌的歷任縣令中,曾有咱一位老陜,近日,我省考古專家在華陰市發現一唐代古墓,該墓從未被盜,出土墓志還清楚地記載,墓主人曾任大唐敦煌縣令,為陜西華陰人。
發現唐墓打開時文物都泡在水里
今年3月,華陰市一村民蓋房時發現一唐墓,該墓為一單室磚券的夫婦合葬墓,從未被盜。令人遺憾的是,村民打地基時,不慎把墓室的頂部打破。
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呆運稱,該墓坐北向南,整體長約16.5米,深4.5米,主要由墓道、甬道、封門、墓室組成。其中墓室四周略呈圓弧形,墓室邊長約4米。
考古人員現場清理發現,該墓墓室文物保存基本完整,但由于當地以沙地為主,經過一千多年,最初打開時地下已積水幾十厘米深,文物都被泡在水里,墓室里全是泥。
考古人員在墓室內發現了陶器、銅器、鐵器、石器等隨葬品60余件(組),其中以陶器為主,包括精美的鎮墓獸,文官俑、武官俑,陶馬、駱駝等陶俑,還有一些騎馬俑和仕女俑,都制作得精致特別。
劉呆運說,這些陶俑的特點和關中地區稍微不同,更多地繼承了河南洛陽的隋唐墓特點,尤其是部分陶俑體格比較大,華商報記者發現,其中大的文官俑、武官俑、駱駝、陶馬等,個個高達六七十厘米,造型精美,這一級別的其他關中陶俑,一般沒有這么大。而且在陶俑中,考古人員還發現多個胡人陶俑。
墓主身份曾任大唐敦煌縣令
值得慶幸的是,該墓中竟然發現一合墓志,劉呆運說,這種帶有明確紀年的唐墓,在華陰地區還很少發現,這也是該墓可貴之處。
那么,墓主人是何身份呢?華商報記者發現,該墓志由蓋、志兩部分組成,青石質。蓋為方形盝(lù)頂,四立沿為素面拋光。四剎面較寬,剎面中間陰線刻四神,上為青龍,下為白虎,右為朱雀、左為玄武,四神雕刻細膩逼真,動感極強,四神周圍襯飾繞枝忍冬花紋。志文由楷書書寫,共29行,滿行29字,共801字。行文過程中,凡見皇唐、敕令等尊號前避諱空三格。墓志上明確寫著“大唐故沙州敦煌縣令宋君墓志銘”,墓主曾任唐代沙州敦煌縣令。
劉呆運說,根據志文記載,墓主宋素是華陰人,曾經在唐高宗時期任沙州敦煌縣令,其職務相當于今天的敦煌市長,墓葬是墓主人宋素與其夫人王氏同穴合葬墓。
宋素去世時為公元659年,而下葬時則在公元670年,而且該墓葬是一次性下葬,并非后來的遷葬,墓室內宋素夫婦的遺骸并未經過擾亂。專家推測,當時應該是宋素先去世,后來其夫人去世時,合葬于此。
墓中陶俑或為官方制造
劉呆運說,在這座墓中,出土的胡人俑相對較多,一些陶俑造型在當地的唐墓中也很少見,它們的特點和陜西關中地區不同,更多繼承了洛陽一帶隋唐墓的特點。這種現象和墓主宋素的履歷有關,墓志顯示宋素死在東都洛陽任職期間。
縣令在當時級別雖然很低,然而出土的陶俑卻十分精美,這是為何呢?劉呆運認為,墓志里有“賜物一百段加階一級”,根據出土器物的精美程度推測,這些陶器可能出產自當時的官方制造。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在唐代更是東西文化和物質交流的必經之地,胡人俑、彩陶駱駝等隨葬品,表明了絲路文化的深遠影響。這座墓葬墓主人在敦煌做過縣令,后又在唐東都宮廷任職,為專家深入了解其時中央與地方官員的升遷制度等提供了實物資料,也為了解同時期唐代敦煌史料、絲路交流史等提供了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