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防務部門于1月12日在東京舉行海上聯絡機制第四輪專家組磋商,這是日本政府將釣魚島所謂“國有化”以來,兩國時隔3年后首次恢復磋商。雙方一致同意,在此輪磋商基礎上進行必要調整后,爭取早日啟動該機制。
梳理
1、設立緣由
避免沖突發生
何為中日海上聯絡機制?根據迄今為止兩國國防和外交等部門達成的共識,“海上緊急聯絡機制”的核心內容是,中國國防部與日本防衛省之間設立紅色熱線,同時兩國軍隊之間設置專用無線聯絡頻率,當發生對方國家的飛機和艦艇異常接近等問題時,不僅兩國的軍事部門可以進行直接聯系,同時現場的指揮人員或飛行員也可以使用事先確定好的無線電頻率進行聯絡,避免沖突發生。
2、中途中斷
日非法“購島”惡化局勢
記者梳理發現,建立中日海上聯絡機制8年前雙方就曾達成一致,2007年,安倍晉三第一次擔任日本首相期間,為防止發生海上不測事態,中日雙方曾就兩國防務部門之間建立聯絡機制達成一致,同一年中日雙方確認設立海上聯絡機制的目標,隨后雙方先后在2008年、2010年和2012年分別進行了專家組磋商。
2012年9月,由于日本非法“購買”釣魚島而使磋商機制一度中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在當年10月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日關系嚴峻,其責任完全在日方。
3、推進重啟
去年中日共識緩和關系
據了解,此次恢復第四次磋商機制,也是時隔3年中日海上聯絡機制磋商首次重啟。
2014年11月7日,中日雙方就處理和改善中日關系達成四點原則共識,其中包括圍繞釣魚島等東海海域近年來出現的緊張局勢存在不同主張,同意通過對話磋商防止局勢惡化。
去年11月,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就此事回答記者提問表示,建立中日防務部門海上聯絡機制是兩國防務部門領導人達成的共識,有利于增進兩國防務安全互信。中日達成了四點原則共識后,便對中日海上聯絡機制的推進進行協商。
解讀
可增強互信防止誤解誤判
海軍軍事研究員張軍社分析,中日海上聯絡機制涉及海上艦船和航空器,也可稱為海空聯絡機制。過去我國東海海域的海軍艦船、海警船只在進行正常巡邏和沿海訓練時,經常遭到日本海上艦船的抵近偵查,中日雙方建立此種機制可增強兩國之間海上力量的互信,防止發生誤解誤判,并避免發生海空安全事故。
張軍社說,目前來講,專家組主要是對海上聯絡機制的技術細節方面進行磋商,并已達成共識,待下一步根據磋商結果進行調整,兩國還要正式簽訂協議。在這個過程中,受政治和戰略關系影響,兩國關系的改善邁出了第一步,日方應信守承諾,恪守四點原則共識精神,妥善處理好有關問題,不要再發出有礙于中日關系改善的雜音,共同力促兩國海上聯絡機制早日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