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昨日發布消息,2014年全年,我國原油進口量為3.1億噸,增長9.5%,其中12月單月進口量為3037萬噸(約為717萬桶/日),雖然低于此前媒體預測的超3100萬噸,不過仍創下自2005年有記錄以來的新高。
按照海關總署的統計,2014年12月原油進口對應的金額為1060億元,換算為美元和桶以后,進口均價約為76.8美元/桶(按人民幣對美元匯率6.2,桶噸比7.3計算)。不過石油交易具有滯后性,12月份的進口數據反映的主要是去年9、10月份的采購行為,海關總署公布的進口油價也印證了當時的油價水平。
“油價下跌當然是我們進口石油的機會。”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表示。
油價下跌中國加快進口步伐
本周一,2月交貨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收盤下跌2.68美元,跌幅達到5.35%,報47.43美元/桶,創2009年3月以來最低收盤位。而到了昨日,布倫特原油更跌破46美元/桶。與此同時,沙特及多數OPEC產油國依然沒有改變不減產的立場。
國際油價的下跌,對于石油對外依存度較高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儲油的好時機。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14年中國共計進口原油3.08億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5%。不過,2014年我國進口石油金額為1.4萬億元,僅比2013年增長2.5%,原油進口平均價格下跌6.1%。
林伯強認為,國際油價的未來走勢難以預測,即使繼續走低,我國現在也應該增加石油進口。
據路透此前的測算,中國去年為戰略石油儲備而額外進口的原油高達1.24億桶,這是2013年中國為戰略儲備補充6100萬桶的兩倍多。
實際消費能力或制約進口需求
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計算,中國12月每日原油進口首次突破7百萬桶。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判斷,這個數字超過了我國石油的正常需求量,屬于特殊情況。他認為,我國原油日進口量應穩定在600萬到650萬桶,而700萬桶的高位將不會持續。“這主要是受儲備能力限制,估計今年1月、2月這個數字就會下來。”
如今國際油價已跌破50美元/桶,中國是否更應趁此低價大舉“抄底”?韓曉平認為有待觀察,我國增加石油儲備主要是應對石油供應中斷等特殊情況,但在另一方面,實際消費能力也可能制約進一步擴大石油進口的需求。韓曉平介紹,受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公路大宗商品運輸中最主要的煤炭運輸量在下降,大宗商品運輸對石油的需求也不如之前旺盛。
據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 2014年我國PPI同比下降1.9%,已經是連續34個月同比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實體經濟的需求近期恐難迅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