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社區與電商之間,社區用戶的原始需求在分享與互動,而電商的成功主要在流量與轉化,社區雖然能為電商提供流量,但是基于購物需求的用戶轉化率則成為關鍵要素。除了目標用戶精準之外,商城產品定位的差異化與特色化將成為用戶選擇的重要考量。
但是不幸的是,很多移動垂直社區做電商真是強行為之,根本沒有想清楚做電商能夠為用戶提供什么不一樣的價值服務,反而是為了做電商而做電商,因為電商的商業模式很清晰。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資本的催逼,急于變現所致,從而使得創始人不得不改變既定的發展節奏,不得已而為之,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恰恰十分有害。
一、商業模式還需不斷探索
如今筆者也以身試法加入了創業者的大軍,也見了一些投資人。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都會問到你的商業模式是什么,未來會怎么掙錢的問題。說實話,“商業模式”簡簡單單的四個字,真正落實于實踐真不是容易的事。
就個人感觸來說,商業模式應該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你選擇哪個行業,做什么事,具有什么樣的資源整合能力,并且為用戶提供什么樣的價值和服務,這是創業的原始出發點,方向對了事情才有做成的可能;另一個方面是通過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做大了用戶規模后,你將用什么樣的方式去變現,為用戶創造更大價值的同時實現自身長期可持續的發展,最終完成商業化閉環。
實際的情況是,很多的創業者一開始最多只能把第一個問題琢磨清楚,知道用戶的痛點在哪里,并且怎么去解決。對于怎么商業化的問題最多停留在假想階段,只能去探索去嘗試,這其實是無可厚非的,因為誰也不是先知。包括騰訊、阿里和百度,在創業伊始都未能想透這樣一個問題,都是在發展過程中基于現時的環境和條件才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變現模式,甚至還有些機緣巧合的因素在里面。
所以,對于商業模式的問題,如果沒有被驗證,本人都會以“商業化探索”來做注解。這并不是說創業者沒有去想商業模式的問題,而是由于商業模式不是能夠設計出來的,只能基于自身的發展階段與資源條件去探索實踐而形成。在這個探索實踐的過程中,試錯不可避免,小心嘗試,快速迭代的產品方法論才是商業化探索的不二法寶。
二、商業模式不可貿然推進
而移動垂直社區轉型升級做電商,有三個問題需要進行分析界定:一是是否適合做電商,二是做什么樣的電商,三是怎么做電商。這三個問題是絕對的前后因果關系,一環套一環,只有大概想清楚了這三個問題才能說值得一試。如果不想清楚貿然推進,那么做電商的深坑絕對能把公司給坑死。
不錯,電商的商業模式的確很清晰,但是你要做的電商服務有什么差異化或特色化的地方嗎?能夠為用戶解決什么在其他電商平臺不能解決的問題嗎?這些似乎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