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則趣聞,“雙十一”過后,馬化騰給馬云在朋友圈發的第一條狀態點了贊。在社交平臺上“歲月靜好”,商場上卻爭得不可開交,當前雙方爭奪熱門戰場是O2O。
11月23日,據消息人士稱,阿里巴巴正在考慮出售所持的美團點評股份。根據美團點評本輪融資的估值計算,阿里所持股份的估值約為10億美元。不過針對此消息,雙方均未作出任何回應。
與騰訊一心投資當股東不同,阿里從來沒有放棄自己在O2O領域的話語權,從早期的淘點點到今年異軍突起的口碑網,美團顯然不是阿里O2O的主戰場。與美團緣分走到盡頭的同時,有消息稱,阿里將以15億美元的價格轉投目前外賣O2O市場份額第一位的餓了么,不過餓了么公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對此不予置評。
有趣的是,阿里轉投餓了么消息傳出的同時,美團早就意圖入主餓了么的消息也被踢爆,雙方直接從投資與被投資的關系轉成了競爭對手。不過,不論最后的結果如何,從美團點評和餓了么的融資過程來看,O2O仍然是BAT之間的資本較量。
10億美元終結緣分
今年以來,O2O領域發生的事足夠寫一個系列小說。前有阿里騰訊支持的滴滴快的合并,了結“多年宿怨”,后有美團、大眾點評合并后與阿里走向決裂。這其中,美團與阿里之間,又有一段不得不說的過往。
阿里的投資往往具有戰略眼光,因而往往能夠讓資質一般的公司最終在同行中大放光芒。成立于2010年的美團,彼時在同類平臺中并不突出。2011年,團購網站中拉手網和窩窩團分別獲巨額投資,風光無限,而騰訊與團購鼻祖Groupon成立的高朋網也有不錯的資金實力。唯獨美團,表現平平,完全沒有如今的霸主風采。
在市場份額有限、并不順利的情況下,阿里向美團拋出橄欖枝,參與了美團B輪融資。不過,彼時美團的話語權有限,因而外界一致認為當初的投資協議美團有所妥協。
有了阿里的投資,在此后的宣傳中,阿里經常將美團納入“阿里系”中,2012年,美團全面爆發,逐漸在團購網站中脫穎而出。不過,美團在隨后的幾輪融資中一直想跟阿里保持距離,但阿里依然參與了其C輪、D輪的融資,甚至在后續投資方的選擇上,阿里也有一定的話語權,這直接引起了美團高管的不滿。
另一方面,阿里也并未放棄自己在生活服務類O2O的嘗試。2013年12月,阿里推出專注于餐飲的O2O平臺淘點點,與美團同期上線的外賣業務形成了直接競爭的關系。6月,阿里與螞蟻金服成立新口碑網,阿里借助支付寶的平臺力推口碑,雙方開始明刀明槍地爭奪外賣市場。
事實上,從一開始,美團創始人王興就不是個聽話的投資對象。2014年5月,王興對外透露,阿里持有美團網10%-15%的股權。今年1月,隨著新一輪融資,阿里的股權被稀釋,美團高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則表示阿里“只是財務上的投資,對我們沒有任何影響”,態度顯而易見。
11月,矛盾開始爆發。11月中旬,口碑網宣布引入海底撈、西貝、外婆家三家股東,并推出口碑開放平臺,向商家、服務商和第三方開發者開放平臺流量、會員營銷、支付體系和大數據運營等四大功能。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