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光伏逆變器市場,企業呈現多元化發展,有主打大機穩固地位的,有專注組串殺入市場的,有大小兼顧搶占份額的,也有由大轉小斷腕求生的,企業通過選擇不同發展路線,以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
作為光伏電站運轉的關鍵設備,光伏逆變器市場的發展深受整個光伏行業的影響。前幾年,光伏發電處于跑馬圈地階段,逆變器也處于“黃金時代”,單瓦幾元的時期曾讓許多行業艷羨,吸引了上百家企業搶灘。近兩年,隨著市場競爭加劇,經過優勝劣汰,曾經略顯臃腫的逆變器市場迎來了瘦身,上百家逆變器企業存活下的只有幾十家。未來逆變器企業將進一步縮減至十幾家,行業向寡頭階段邁進。
在通往寡頭時代的路上,逆變器企業順應市場的不斷變化,上演了以質量為核心的“發展三部曲”。
質量為基
逆變器屬于光伏行業中價格下降快速的領域之一,短短幾年,逆變器價格已經實現了從“元”到“角”的過渡。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集中式光伏逆變器價格在0.20-0.28元之間,大功率組串式逆變器價格約為0.4—0.5元。
低價對于電站業主有說不出的誘惑,成本壓力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以滿足客戶的需要,而對于那些不具備獨立生產、供應和售后服務能力、研發能力較差的企業,只有靠低價沖擊,才能在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導致市場上出現了所謂成本定制型的逆變器,按照EPC的成本要求定制,無視基本的質量及可靠性要求,給長期運行帶來質量隱患。
進入度電補貼時代,光伏電站收益取決于發電量,這讓電站業主更加關注電站的平穩運行。根據市場調研,光伏電站的主要問題集中在組件、逆變器等關鍵部件上。而光伏逆變器一旦出現問題,將導致整個電站罷工,造成極大損失。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王斯成曾對西部光伏電站進行調研,結果顯示逆變器普遍存在高故障率,此外,逆變器的直流電弧問題也是導致電站起火的主要元兇。王斯成認為,40%的著火都是由于直流電弧引起的,因為整個電站的接頭有成千上萬個,任何一個接頭質量有問題或者松了,都有可能造成直流電弧,一有電弧就會引起火災。
今年2月初,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逆變器產品質量不容樂觀,質檢總局抽查了北京、河北、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13個省、直轄市55家企業生產的55批次光伏并網逆變器產品,結果顯示合格率不到80%,涉及的質量問題包括額定輸入輸出、諧波和波形畸變、功率因數、直流分量、過/欠壓保護項目等。
逆變器的質量問題,引起政府層面的重視,工信部發布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要求含變壓器型的光伏逆變器中國加權效率不得低于96%,不含變壓器型的光伏逆變器中國加權效率不得低于98%(微型逆變器相關指標不低于94%)。
國家能源局等三部委推出光伏“領跑者”計劃,旨在促進先進技術產品應用和產業升級。首個“領跑者”基地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區的2015年項目招商文件要求,逆變器應具備零電壓穿越功能、最高轉換效率不低于99%、中國效率不低于98.2%。
領跑者計劃,進一步刺激了逆變器企業對產品質量的重視。深圳市永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去年7月份首批入選了鑒衡認證公布的領跑者名單,該公司副總經理楊惠坤介紹說,“永聯科技以質量為先,在產品設計和生產的各個環節都追求完善,首批入選領跑者名單對我們而言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2016年能源局新批準了8個領跑者示范基地,裝機規模達5.5GW,對于逆變器企業而言,通過“領跑者”逐步躋身逆變器寡頭行列,保障質量是關鍵。
延伸產業鏈
隨著“6.30”搶裝潮的結束,新上網電價的執行,意味著建設地面光伏電站要面臨更大的成本壓力,而這些成本壓力又會反饋到逆變器、組件等關鍵產品上。逆變器成本越來越接近盈利臨界點,企業如何提升競爭力?
誠然,通過技術創新來降低成本,是理性健康的方式之一。然而技術研究無法一蹴而就,需要時間積累。面對“如影隨形”的成本壓力,一些逆變器企業通過延伸產業鏈,以合理優化成本。
目前市場上逆變器企業延伸產業鏈方式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企業介入下游環節成為EPC,通過建設電站項目緩解壓力;另一種是企業以逆變器為載體,搭載運維產品,跨界運維領域,通過豐富服務內容,提高產品性價比來搶占市場份額。
涉及運維層面是一個自然的延伸,逆變器行業整體競爭比較大,所以部分企業選擇延伸到運維,甚至延伸到電站工程建設。據悉,陽光電源、永聯科技等業內知名企業的營業收入中,電站工程建設都已占了相當大的比重。
布局儲能
光伏市場的“天下論”由曾經的“得西北者得天下”過渡為“得分布式者得天下”,市場重心由西向東轉移,原因在于西北地區大面積的棄光。
一系列數據足以說明棄光的慘烈: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15年光伏發電相關統計數據,甘肅全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061小時,棄光率達31%;新疆全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042小時,棄光率達26%。2016年第一季度的統計數據顯示,棄光限電約19億千瓦時,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甘肅棄光率39%,新疆(含兵團)棄光率52%,寧夏棄光率20%。
光伏電站白白曬太陽,讓西北地區光伏發展陷入僵局。此時,儲能為破解棄光難題提供了思路。國網能源研究院的相關專家認為,儲能有很多種用途,是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不連續、不穩定、不可控性,實現跟蹤計劃發電,實現安全穩定供電的必要手段。化解棄光,破解行業困局,儲能技術無疑將大有可為。
目前市場上包括陽光電源、永聯科技在內的一些逆變器企業早已看中儲能行業的發展潛力,通過研發生產儲能逆變器,搶先布局。
光伏儲能是隨著光伏逆變市場越做越大,伴生的新興市場,在離網、微網領域的應用上,儲能的作用很明顯。光伏逆變市場越大,光伏儲能市場也會隨著越來越大,不只是單純光伏逆變的應用,還會延伸到與其它行業的結合,例如電動汽車等領域。
目前受儲能元器件成本高的制約,儲能市場還未完全啟動,但儲能市場發展前景值得期待。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秘書長張靜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到2020年,中國儲能總裝機規模將達14.5GW。相關機構預測,隨著國家能源局6月初下發今年第一份針對儲能行業的實質性支持政策后,后續補貼細則出臺預期強烈,國內市場規模到2020年將超千億元。
儲能市場的發展將依靠兩個途徑,一是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進降低成本,二是國家提供儲能的相關扶持政策。布局儲能,將對提升逆變器企業市場競爭力發揮重要作用。
更多最新市場調研報告,投資分析報告,行業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查報告,調查報告請訪問靈核網最新研究成果《2016-2020年中國光伏逆變器行業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