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際鋼鐵協會總干事埃德溫•巴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消減國際間的貿易壁壘將有助于化解過剩產能。
針對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所開展的壓縮鋼鐵產能,而與此同時在拉丁美洲以及東南亞區域國家仍在大量進口鋼材這一事實,巴松表示,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國際間的鋼鐵產能轉移尚未明顯出現,但產品的轉移卻是值得鼓勵的。但是,國際貿易間會很容易出現由于一些國家政府舊式思維方式而導致的一些貿易壁壘,這是阻礙產品轉移的最大障礙。
巴松說,應對目前全球性的產能過剩,必須放棄一些“舊”的思維方式,而轉向一些“新”的思維方式。巴松表示,在一些國家政府舊的思維方式中存在著“我們必須有自己的鋼鐵產能”這一觀念,這需要改變。如果我們不給貿易設置額外的壁壘,我們就可以通過不同區域之間的貿易來平衡一個區域的過剩產能與另一個區域的供應不足。
他還表示,在鋼鐵領域中,如果從全世界整體來看,目前的產能已經足夠滿足未來十年的需求了。但如果把全世界分成許多地區,仍然有一些地區存在產能過剩,而有一些地區產能不足。在那些產能不足的地區,既然允許國際貿易,這些需求能夠通過產品轉移的方式被滿足。
在談到當前中國政府以及鋼鐵業為化解過剩產能而采取的一些措施時,巴松認為,目前中國在全球產能過剩中占有了很大的份額,但產能過剩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歐洲、俄羅斯等區域及國家也有產能過剩問題。因此,中國率先開展的積極化解過剩產能的行動和做法是非常合理的,也是非常現實的。
此外,巴松還表示目前中國鋼鐵業正在一個非常積極的位置。首先,中國政府能出臺有效的措施化解過剩產能;其次是中國鋼鐵的需求仍在增長,也許增長的速度會減慢;第三是中國鋼鐵業許多產能都是最近建設的,設備工藝在世界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因此,如果中國找到辦法來解決一些目前存在的問題,轉化好這些優勢,那么中國可以成為一個非常有效率的鋼鐵生產者,中國鋼鐵業的前景也將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