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2014年“溢出效應”報告,警告全球經濟增長面臨全球金融環境收緊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溢出效應。
報告說,全球經濟增長格局的轉變正成為溢出效應的主要來源,其中兩大趨勢尤為值得注意:(1)隨著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趨于好轉和穩定,美國等發達經濟體開始逐步退出超寬松的貨幣政策,將導致未來幾年全球金融環境不斷收緊和利率上升;(2)與金融危機前相比,過去幾年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普遍明顯放緩,結構性問題突出,可能導致經濟放緩的時間持續更長。
報告指出,發達經濟體退出超寬松貨幣政策和全球金融環境收緊可能再度引發金融市場動蕩,并對其他經濟體產生溢出效應;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大幅放緩也可能通過全球貿易和金融渠道對其他經濟體產生溢出效應,特別是對周邊貿易伙伴的影響更大。
報告強調,這兩種溢出效應可能同時發生并相互影響。在惡化假設情景下,全球金融環境大幅收緊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結構性放緩的雙重疊加影響將導致全球經濟產出下降1.5至2個百分點。
報告還說,如果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可能產生更大的溢出效應,并波及歐洲、中亞和更多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