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經濟體正在擺脫自2012年初就開始困擾它們的出口萎靡。這一輪出口不振已令新興市場蒙受不少損失,更令其中幾個在美國收緊貨幣政策之際顯得尤其脆弱。關于目前新興市場的出口情況,專家分析認為,制造業主導的出口國——尤其是亞洲國家——將會從歐美需求復蘇中大大受益;而拉美和非洲那些以大宗商品出口為主導的國家則不會如此,大宗商品市場正緩慢結束一個超級周期,這些國家會因此受損。
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將出現兩極分化
凱投宏觀首席新興市場經濟學家尼爾•希林表示,在今后一段時間內,新興市場投資者都將面對這種兩極分化的局面。“與其說與(出口)增長水平有關,不如說與不同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長結構有關。”來自一些發展中國家的3個月平均數據,顯示了它們間的明顯分化。按照出口業績,這些發展中國家明顯分成兩類,一類是制造業主導的出口國,另一類國家則主要依賴大宗商品出口。出口業績最差的國家——秘魯、南非、哥倫比亞和印尼——都是大宗商品出口在某種程度上占主導地位的國家。
與此相反,出口增長勢頭最好的國家——波蘭、羅馬尼亞、捷克、印度、馬來西亞、中國、菲律賓、匈牙利和墨西哥——它們的制造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歐美進口急劇增長的受益者。
出口的確在復蘇,但再次繁榮的可能性不大
凱投宏觀估計,以美元計算,6月份新興市場出口額將同比增長5%,高于5月份的3.9%,這是2013年4月份以來的最大增幅。摩根大通分析師認為,考慮到亞洲主要經濟體的最新采購經理人指數(PMI),7月份亞洲出口增長幅度可能會超過6月。在8月8日的一份報告中,摩根大通表示,“7月份PMI指數傳遞出一個好消息:新興市場的制造業廠商似乎正處于快速增長中。如果參照歷史規律,最新數據進一步證明亞洲國家外部需求正在增長。”但就現階段而言,新興市場出口增長不太可能重返危機前15%~20%的同比漲幅。
得出這一結論有如下幾個理由:德國經濟增長乏力,可能打擊德國對來自中東歐的中間產品的需求。路透社經濟學家們預計,2014年4~6月,德國GDP可能僅增長了0.1%,低于1~3月的0.2%。摩根大通的數據顯示,2014年二季度,德國工業產值按年率計算同比減少了5.8%。此外,分析師表示,新興市場出口在中長期還存在一個限制因素,這就是中國經濟的轉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依舊低迷,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持續放緩。
“中國因素”影響大宗商品出口國
2014年7月,中國出口額同比增長14.5%,進口額同比減少1.6%,從而使中國當月對外貿易順差達到創紀錄的473億美元。進口放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對原油、精煉石油產品、鐵礦石和銅礦的需求不足,對它們的進口分別同比減少了3.7%、38%、12.1%和15.6%。
只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及房地產市場保持低迷,中國對這類大宗商品的需求就可能持續萎靡。香港瑞穗證券經濟學家表示,“今后幾個月,我們預計(中國的)進口會保持相對疲軟的態勢。”“我們相信,面向中國的大宗商品出口不會出現大幅反彈——尤其是來自拉美的出口。中國對工業金屬的需求將繼續保持低迷。”
美聯儲逐步收緊貨幣政策會對新興市場的影響
多名分析師表示,目前看來,美聯儲很可能在2015年上半年提高利率——不過這種預測會隨著美國經濟增長的波動而不斷修正。對于新興市場的出口而言,美國何時提高利率尤為重要。從2013年到2014年初,對美聯儲意圖的猜測曾多次令投資者出現緊張情緒,人們最擔心的是那些經常項目赤字巨大且持續增長、短期債務高昂的國家。因此,新興市場出口增長的反彈意味著,新興市場對美聯儲逐步收緊貨幣政策的抵抗力可能正在增強——尤其是在亞洲。
拉美各經濟體看上去也十分脆弱。以巴西為例,隨著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可能性日益增加,該國經濟前景更顯暗淡。根據本周巴西央行對經濟學家的調查,巴西今年GDP可能將僅增長0.81%,這是這一預期連續第11周下滑。經濟學家們曾連續5周維持對巴西2015年將增長1.5%的預期,但這一預期如今已下滑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