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因為“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榮獲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一象征科技界最高榮譽的獎項共頒發21次。2000年至今13年中,該獎項9次空缺。直到今年花落鐵基高溫超導研究,該獎項已連續空缺3年。
寧缺毋濫。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科院的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方忠等人此次獲獎,實屬不易。
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原創之難,難于上青天。而鐵基高溫超導,正是由中國人引領并推動完成的原創性成果。超導材料是物理學中的璀璨明珠,更是未來應用的希望之星,在通訊、醫療、能源等領域應用廣泛。中科院的科學家突破麥克米蘭極限,率先發現轉變溫度40K以上的鐵基超導體,有效制備大量鐵基超導材料,贏得國際認可,為世界在高溫超導材料領域成就了一個新的家族,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物理所榮獲大獎,實屬當之無愧。
正是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連年空缺,讓我們看到了鐵基高溫超導的巨大意義,它證明科技界依然不負重望,大有可為。同時,我們也看到,當前科技界能夠“拿得出手”、被國內外認可的成果還不夠多,創新能力還不夠強,技術突破還不夠大;在下一輪新科技革命的前夜,在世界各國積極催生科技突破的關頭,中國的科研人仍須加倍努力。
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
國家領導人對于科技創新的重視,既是科研人的動力,也是壓力;是號角,也是警鐘。
必須強調,這是物理所繼1989年“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體的發現”項目折桂后,第二次獲得該項大獎。為何是物理所?為何是鐵基高溫超導?在全國上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新形勢下,鐵基高溫超導榮獲大獎帶來的啟示尤為重要。
啟示之一是,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需要科學家多年的堅守。厚積方能薄發,匯小川方成江海。
鐵基高溫超導的突破,離不開物理所在高溫超導領域的積累。1987年,物理所科學家發現了起始轉變溫度在100K以上的Y-Ba-Cu-O新型超導體,大大加速了全世界的高溫超導研究。上世紀90年代,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研究進入瓶頸期以后,全世界的高溫超導研究都深受影響,進入平緩期甚至頗受冷遇,相關研究人員紛紛轉到其他領域。但物理所的研究人員篤信高溫超導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和廣泛的應用前景,頂著壓力堅持高溫超導研究,為鐵基高溫超導的科學突破作好準備。可以說,沒有當初的堅持,就沒有現在的輝煌。
與此相反,當前科技界普遍存在追熱點、逐流行的傾向,一些科研人員“坐不了冷板凳”,放棄本領域的積累,跟隨國外的研究亦步亦趨,盲目跟風,自然難有新的突破,“當不起鋼鐵俠”。
啟示之二是,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需要科學家形成“集團作戰”模式。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專業的區分越來越細,但跨領域的研究越來越多,昔日的“單打獨斗”已經不再適合今日的科研工作。
物理所在鐵基高溫超導領域的突破,絕非一個人的成果。王楠林、陳根富研究組觀測到41K的超導轉變溫度,趙忠賢組創造了55K的鐵基超導體轉變溫度紀錄并制作了相圖,方忠及其合作者作出“條紋反鐵磁序自旋密度波不穩定性與超導競爭”的判斷……沒有多個研究團隊的資源共享和通力合作,就沒有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突破。
“同行是冤家。”當前的科技界似乎并沒有脫俗,共享與合作成為老大難問題。部分科研人員的項目存在高度同質性,卻不愿合并研究。鐵基高溫超導研究的獲獎再次提醒我們,科研工作者之間要加強重大課題的協同合作。
啟示之三是,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需要科技體制的改革與創新。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就曾坦言,我們的科研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其中最重要的是體制上的改革。
物理所的科技體制改革一貫敢為天下先,在科研導向、人才培養等方面作出不少積極的探索。從連續十多年SCI收錄論文研究機構排名第一到不唯SCI論,從對《自然》、《科學》、《物理評論快報》等高端期刊的青睞有加到向科學問題本身的回歸等等,物理所一直在轉變,在這個過程中也倍感壓力。長期以來,物理所不拘一格地引進海內外人才,凝聚了諸多高水平科學家,竭盡所能創造條件,讓科學家能夠更加專注于科學研究。在科研工作的組織和管理方面,物理所相繼實行課題組制和學術方向制,激發科研人員的動力,為課題組的合作提供統一協調和安排。
當前,科技體制存在評價標準僵化、活力不足等弊端,很多重大項目的評估和人才評價“唯SCI論”,導致重大突破難以涌現、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等問題。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科研機構都應主動調整自身的管理、組織模式,逐漸探索激發科研創新動力的體制機制,讓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回歸。
一花獨放不是春。中國要想在科技創新領域逐步從跟隨,到并行,再到領跑,需要更多鐵基高溫超導項目的出現。我們當然也要看到,近年來中國在核心技術領域已有部分突破,在中微子振蕩、拓撲絕緣體、反常量子霍爾效應、量子通信等領域的原創成果里,都能看到中國人的身影。展望未來,中國的科研人員理應加強“創新自信”,力求更大突破。
“要保持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根本出路就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說。
言猶在耳,科研人用鐵基高溫超導作出了響亮的回應。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科研人會在加強科技跨越式發展、實現科技強國夢、促進人類科技進步的征程中,奏響創新驅動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