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對蝦行業未來發展方向分析
受人民幣未來升值會使中國對蝦出口競爭力下降;中國勞動力成本、加工成本逐步提高;中美、中日、中歐貿易摩擦增多,中國出口困難增加;出口退稅率未來會降低,甚至取消,進口的增速高于出口的趨勢繼續延續;中國內銷市場不斷擴大等諸多因素影響,未來內銷仍將作為對蝦消費的主導市場,其主導地位將越來越明顯。
通過打造對蝦綠色全產業鏈,從蝦苗、蝦池、養殖方式、飼料到養殖加工、包裝、運輸、冷藏等全過程控制,全面提升產業價值;實行對蝦養殖原產地制度,建設綠色品牌;加強養殖證監督管理,可實施大(品牌)企業代管(公司+養殖戶)或配額養殖制度。
二、行業技術發展趨勢
我國水產行業下一步技術發展和突破主要依賴于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基地+標準化”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整合產業鏈上游大量分散的養殖戶,為其提供優質種苗、環保飼料及健康養殖技術示范服務等,降低養殖戶養殖風險、養殖成本,充分保障養殖戶的利益,從源頭上保證水產品質量安全。龍頭企業憑借其自身資金、技術、政策方面的優勢持續加大對種苗、飼料、養殖技術、產品研發、食品安全及加工副產品的綜合利用技術方面的投入,推動水產業增產、農戶增收,確保水產行業朝著生態、健康、環保、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水產行業下一步技術發展和突破的方向主要如下:
1、選種育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各項新技術,調整養殖品種結構,廣泛應用遠緣雜交技術、細胞工程技術、基因技術等先進技術,培養抗逆性強、品質高、抗病力強的養殖品種,促進養殖業品種的更新換代,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水產養殖業。其中,農業部在《“十五”重點推廣水產技術項目》中,已經把對蝦、羅非魚等品種列為重點推廣的優良品種。
2、養殖品種種質提純復壯:針對部分養殖品種種質退化、生長速度緩慢、抗病能力下降的問題,加快養殖品種改良和提純復壯,積極為海水養殖業提供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生態適應性廣的優質苗種。
3、飼料研發:開展有毒、有害物質安全性研究;開發高效誘食劑、高能低蛋白飼料、復合酶制劑、中性植酸酶、微生態制劑等;提高飼料利用率、減少水體污染;開發高效、安全、環保飼料,使飼料朝著環保、滿足水產品質量安全的方向發展。
4、病害防治:加速魚、蝦、貝類疾病的快速診斷、檢測和防治技術研究,開發赤潮防治技術,有效解決目前水產養殖業中病毒蔓延難以防治的問題。
5、健康養殖技術推廣:加強海水養殖業的技術綜合示范,在養殖主產區實施養殖密度控制制度,推廣健康、無公害養殖模式,進而發展綠色、生態型漁業。
6、產品研發:大力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開發出豐富多樣的休閑食品、風味食品,提高產品附加值。
7、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研究開發水產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新技術,推動當地加工廢棄物的回收利用,開發保健食品、功能食品、醫藥和衛生用品、生化新材料等,建立高效、綠色的水產品綜合利用技術體系,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產業整體利潤水平。
8、水產品質量安全:開展從養殖到加工各環節的生物性危害、化學性危害風險評估技術研究,研究國內外先進的質量安全預防與控制技術、進口國的合格評定程序、產品質量標準和關鍵檢測技術,引進先進的關鍵檢測設備和技術,建立科學實用、負責任的水產食品質量安全預防與控制技術體系。
三、2013-2017年中國對蝦行業規模預測
2008年美國人均年消費量蝦為2.04kg,以此計算,中國城市(約6億人口)蝦市場容量為124萬噸。如果通過宣傳吃蝦的益處,不斷提高城市人均蝦銷量,達到日本人均2.56kg的水平,則城市蝦市場容量可以達到約155萬噸。目前,城市對蝦市場容量逐漸趨于飽和。
但隨著農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通過憑借低價和分銷,使農村人口也開始消費蝦,則會出現很大的市場空間。如果農村人均年消費量0.5kg,農村市場年容量將有36萬噸。綜合得出,中國對蝦近期年市場容量為2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