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克隆牛:國產雪花牛肉有望走上餐桌
據新華社9月14日報道,2012年出生的首批含有脂肪性脂肪連接蛋白基因(FABP)的體細胞轉基因克隆牛“妞妞”成功繁育后代,第二代“轉基因小牛”出生后各項體征正常,身體健康。這意味著我國應用體細胞克隆技術培育自主品牌的肉牛新品種邁出了關鍵一步,國人有望早日吃上國產“雪花牛肉”。
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課題“優質高效轉基因肉牛新品種培育”負責人、北京農學院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倪和民說,這頭第二代轉基因小牛來之不易,其母親“妞妞”經過團隊3年的努力,才于2012年8月1日在北京農學院綜合試驗基地誕生,剛出生時身體瘦弱,無法主動進食,后經過團隊人員悉心照顧,“妞妞”達到性成熟,可以履行繁殖后代的任務。
2014年11月2日,團隊為“妞妞”準備了由全國畜牧總站種質資源保護中心提供的秦川牛冷凍精液,并對其進行了人工輸精,完成配種。歷經299天,終于在今年8月28日凌晨順利產下第二代“轉基因小牛”,體重17公斤,雌性。截至9月12日,小牛已滿半月,各項體征正常,身體健康。
這證明我國此項技術已取得三大突破:一是通過體細胞轉基因克隆技術獲得的轉基因牛具有正常繁育功能,說明克隆牛能夠擴繁其種群數量;二是通過對小牛的檢測,含有脂肪性脂肪連接蛋白基因的基因已在其身上進行繁衍,并穩定整合,表明該基因能夠一代代傳承;三是通過對土壤環境指示生物蚯蚓以及轉基因牛圈舍周圍土壤中微生物等的生態環境指標的測定,未發現轉基因牛對周圍環境有不良影響。這些說明體細胞轉基因克隆技術生產體系可用于轉基因動物的安全生產。
這項研究共選取了200頭母牛作為發展對象,分兩批在80余頭母牛中植入重構胚胎。三個月后,確診七頭懷孕,其中兩頭分別在四個月和六個月流產。最終共存活2頭小牛,都是母牛,第一頭出生于2012年7月19日,為雙胞胎較晚出生的一頭(較早出生的已經夭折),靠人工喂養。第二頭小牛出生于2012年8月1日。
當時倪和民表示,中國雖有五大黃牛,但至今沒有一個世界公認的肉用品種。“我國目前肉用品種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產肉率低且肉的品質不高,”倪和民教授說,牛肉是肌肉間含有一定量的脂肪為最好,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理石花紋狀牛肉。而不是所有品種都可以生產大理石狀牛肉,尤其瘦肉型品種難以達到。研究轉基因克隆牛,就是為了提高牛肉的品質。在我國,良種黃牛中的秦川肉牛、魯西黃牛、延邊肉牛等較佳。
據專家介紹,牛肉品質高低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肌肉間脂肪含量。牛肉消費的特點與豬肉不同,豬肉越廋越好,而牛肉是肌肉間含有一定量的脂肪為最好,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理石花紋狀牛肉”,其口感和營養為消費者所喜愛,目前以進口為主,價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