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是我國優質的主產區之一。燃煤更是造成黑龍江省大氣污染的重要因素。由于價格問題,近年來也是舍近求遠,用了不少外來的低質煤。
隨著環保要求日趨收緊,很多地方加強對低質煤的管控。尤其自去年1月1日《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施行以來,各地都展開了對低質煤的圍剿,其市場已日漸萎縮,去年哈爾濱市供暖季就堅決將“蒙煤”攔在門外。但是放大到國家層面,面對我國煤炭儲量中高硫、高灰、高灰熔點的煤炭占比較高的家底,簡單限制是否是長久之計,低熱值煤出路在哪?
應該說,我國的能源稟賦決定我們不能棄煤,然而最近幾年頻頻“爆表”的霧霾又提示我們,不能再以過去那樣的方式用煤。在煤炭嚴重過剩的背景下,無論從成本價格還是從環境保護方面考慮,低熱值煤占比減少將是一個難以逆轉的趨勢,同時,其輸出方式也亟須進行轉變。
其一,從“輸煤”向“輸電”轉變,推行電能替代。我們不能把煤耗和環保對立起來,減排思路要從控煤變成控排放。褐煤及低熱值煤炭可通過坑口發電、煤化工等方式就地轉化。電力是我國煤炭消費的主力軍,燃煤電廠的集中發電、集中處理,其環保減排水平遠遠高于其他行業,更不要提眾多難以監控的散燒煤。
事實上,對于數量巨大的民用散燒煤進行污染物排放的管理和監控是難以操作,是不可想象的。與此同時,燃煤電廠應多消費一些低質煤。事實證明,只要電廠設計合理,現有燃煤電廠的技術已經可以做到讓低質煤也實現超低排放,比如循環流化床鍋爐能在燃用低質煤時仍能達到很低的排放。這樣,還可以將有限的優質煤留給工業和其他散燒用煤,對環境的污染就會降低。因此,超低排放不應該是對煤炭的質量提出要求,而應該更多地從電廠的排放側提要求。
其二,煤炭“清潔化”,在用煤之初即對煤炭進行簡單加工,降硫,降灰,提熱值等。從出礦、物流園區等多環節進行清潔化和洗選等加工處理,產品化后進行長距離跨區域運輸。
同時,充分利用煤炭生產和洗選中產生的大量煤矸石、煤泥、洗中煤等低熱值煤資源。以國內原煤產量39億噸為基準推算,預計排放矸石3.3億噸、洗矸4.44億噸、煤泥1.32億噸、中煤6.82億噸,其中可入爐燃燒發電的低熱值煤約10.3億噸。
作為一種資源,本身沒有“原罪”,關鍵是如何清潔高效地來利用。如果我們沒用好,那是我們人類自身的問題,而不是資源本身的“罪過”。在政府的主導下,應清潔高效利用煤炭,在低質煤和優質煤之間取得平衡,解決人民群眾“心肺之患”,煤炭的“燒”與“不燒”,不該是簡單一刀切的單選題,而應該是多元開放的選擇。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