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核網《2016-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現狀與投資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為23.8萬臺,比2014年增長29%,其中亞洲銷量約占2/3,中國、韓國、日本、美國和德國五大市 場的銷量占全球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的75%左右。2005-2014近10年間,全球新 裝工業機器人年均增速約為14%。
此外,據靈核網不完全統計,目前山東擁有規模以上智能裝備生產企業23家,2014年實現 主營業務收入33億元,利稅6982萬元。
報告還顯示,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企業面臨超出預期的困難和挑 戰。受國內外經濟的綜合影響,同時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漲,人口 紅利逐漸消失,工業企業對包括工業機器人在內的自動化、智能化裝備需求 快速上升。我國機器人產業實現健康、快速發展,201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新 安裝量達到5.7萬臺,約占全球銷量的1/4,同比增長55%,保有量增長至19萬臺。
預計2016年,我國機器人產業仍將面臨較為復雜的發展形勢,但隨著國內“ 穩增長”政策效果的進一步顯現,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經濟發展內 生動力逐漸增強,多地亟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改善生態環境,我國工業機器人新安裝量有望繼續保持較快速度增長,同比增長率預計為30%。
該報告重點指出了目前工業機器人行業需要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如下:
(一)產品以低端為主
進入2016年,我國機器人產業仍然存在總體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的 問題。國產工業機器人以低端產品為主的局面仍然難以扭轉,主要生產搬運 和上下料機器人,大多為三軸和四軸機器人,應用于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 行業領域的六軸或以上高端工業機器人市場主要被日本和歐美企業占據,國 產六軸工業機器人占全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不足10%。
(二)自主創新能力弱
進入2016年,缺乏核心及關鍵技術的原創性成果和創新理念,缺乏面向企 業及市場需求的問題依然突出。工業機器人的高可靠性基礎功能部件、產品 設計、材料與工藝、主機批量生產、系統集成水平等方面技術都與發達國家 存在較大差距。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控制器等高可靠性基 礎功能部件方面的技術差距尤為突出,長期依賴進口。服務機器人的精確控 制、多傳感器信息融合及智能控制、精密減速器和伺服驅動器等核心部件、 加工裝配工藝等方面技術與國外先進產品存在較大差距。
(三)企業成本壓力大
進入2016年,核心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依然難以改變,企業成本壓力 大。2015年,約75%的精密減速器由日本進口,主要供應商是哈默納科、納 博特斯克和住友公司等;伺服電機和驅動超過80%依賴進口,主要來自日本 、歐美和中國臺灣地區。關鍵零部件大量依賴進口,導致國內企業生產成本 壓力大,比之于外企,國內企業要以高出近4倍的價格購買減速器,以近2倍 的價格購買伺服驅動器。
(四)自主品牌認可度不高
進入2016年,我國機器人市場由外企主導的局面仍將繼續,自主品牌亟需 發展壯大。由于用戶企業已經習慣使用國外品牌,特別是使用量最大、對設 備品質要求最高的汽車和電子工業,導致自主品牌的本體和零部件產品不能 盡快投入市場,甚至有成功應用經驗的產品也難以實現推廣應用。其次,我 國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其中,九成企業規模在1億元以下, 即使龍頭企業沈陽新松2014年銷售收入達到了15.2億元,但與安川、發那科 、庫卡等銷售收入均超過百億元人民幣的外企來比,仍然偏小。再次,來自 國外產品的競爭激烈。2014年國產工業機器人在我國銷量為1.7萬臺,在市 場總額中占比不到30%。外資企業積極擴產,并且從整機組裝深入到關鍵部 件生產。比如,abb、安川等均已在我國建立了生產基地;2015年日本納博 特斯克株式會社與上海機電聯合投資,落戶武進高新區,計劃2016年底投產 ,年產20萬臺精密減速機。
(五)行業標準有待進一步規范
2015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為提升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技術水平 和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推動我國機器人產業行業標準和規范認證工作,在產 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項目中設立了“工業機器人第三方檢驗檢測能力建設 ——國家級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簡稱國評中心)”專項,把中心總部設在 上海,并在廣州、重慶、沈陽、蕪湖和北京設立分中心。
進入2016年,隨著國評中心和其他部門在標準規范制定、檢測認證實施 等方面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國在機器人方面缺乏行業標準和認證規范的局面 有望得到改善,企業在設計產品時的物理安全、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規范 指標有望得到統一,有望促進國產機器人產品質量的提升。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