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醫院國際化將迎佳期
中醫國際化正迎來最佳機遇期。隨著人類疾病譜的變化,很多西醫轉向東方醫學來尋求整體治療途徑,傳統醫學或者稱為補充醫學、替代醫學、自然醫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包括歐美國家在內的75個國家有負責傳統醫藥管理的辦公室,92個國家發布了草藥的法律法規。34個國家有草藥國家藥典,85個國家有草藥注冊登記制度,草藥產品注冊數量已經超過1000個的有16個國家,草藥被納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國家有22個。這個統計數字目前可能還有更新的變化。
對中國而言,深化醫改為中醫藥發展帶來契機,中醫藥發展又為醫改提供了重要的動力。中醫學很多理念并不落后,中醫藥對生活方式疾病、退行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等具有明確的療效,至今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醫研發應廣泛合作,切忌固步自封,同時對于中醫走向國際,在政策上應加大扶持力度。
從扶正化瘀片美國II期研究的成果可以得到很多啟示。首先揚長避短從優勢病種入手彰顯自身優勢,比如說肝纖維化是慢性肝病發展為肝癌等的早期病理過程,扶正化瘀片可以阻止肝纖維化的進展,市場需求旺盛,產業前景非常光明。其次,研究的方法要科學嚴謹。中醫藥的優勢在臨床療效,然而臨床療效需要用科學的數據來表達。第三,國內外多學科的合作是保證成功的基礎。中藥臨床研究不僅需要中醫學、西醫學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流行病學、統計學、數據管理等多學科的方法和技術,才能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二、中醫藥借華人醫院走出海外
我國政府支持國內中醫院以多種途徑與海外發展成熟的華人醫院開展醫療合作,設立海外中醫中心,派國內知名中醫專家赴海外中醫中心駐診交流,采取“師帶徒”的方式培訓當地中醫師。
2015年,國僑辦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簽署了《關于推進中醫藥海外惠僑計劃的戰略合作協議》,并專門制定了“中醫關懷計劃”,作為海外惠僑工程的重要內容,支持國內中醫院以多種途徑與海外發展成熟的華人醫院開展醫療合作即是一項具體舉措。
按照國僑辦“中醫關懷計劃”,從2015年起,國僑辦將選派國內知名中醫師,通過舉辦海外慰僑義診、健康講座、文化宣傳等活動,在世界各地普及中醫藥醫療保健常識,弘揚中醫文化,惠及基層僑胞。首個赴比利時、安哥拉、毛里求斯中醫訪問團已于2015年6月份成行,在當地掀起一股“中醫熱”。
國僑辦還將依托國內知名中醫藥機構,建立海外華人中醫師培訓基地,并舉辦海外中醫師培訓進修班,提高海外華人中醫師中醫臨床水平。加強與海外中醫藥行業協會聯系與合作的工作也提上議事日程。
長期以來,中醫藥為改善海外僑胞民生,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已成為世界認識中華文化的一個特別有效的載體。中醫藥“走出去”,離不開華僑華人這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在國內中醫院與海外華人醫院攜手推動中醫“走出去”過程中,要確保合法性與效果,要適應當地的政策、法律和文化環境,用當地語言闡釋好中醫藥,推動、營造中醫藥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據不完全估計,目前僅在美洲大洋洲地區,中醫診所總數已超過一萬家,從業人員數萬人,中醫學院發展到數百家。其中,美國約有包括針灸和正骨在內的中醫診所數千家,注冊中醫針灸師近萬人;加拿大有近4000家中醫診所、數千名中醫師;澳大利亞中醫診所約有上千家,注冊中醫師、針灸師和中藥劑師4300多人;新西蘭中醫診所約800家,注冊針灸師接近1000人;巴西和阿根廷各有中醫診所上百家。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中醫藥在海外發展面臨新機遇。一些國家逐步承認中醫藥的合法地位,部分國家和地區開始對中醫藥進行立法,部分中成藥開始在當地藥品管理機構進行認證。在海外華人華僑界,中醫藥正在走出“唐人街”,開始將醫療服務擴展到當地主流社區。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