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原料藥占據了國內醫藥行業出口的絕對主導地位,在國際市場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隨著世界醫藥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傳統的原料藥生產出現式微的跡象,中國的原料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遭遇到越來越多的阻礙。
今年國內某原料藥企業就在美國受到了10億人民幣的“天價罰單”,這預示著行業的傳統發展之路已經越來越難走了,如何走出困境已成了原料藥企業的當務之急。
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醫藥行業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比顯著上升,增速超過全行業工業總產值和總資產的增長速度,顯示出明顯的擴張態勢。其中原料藥制造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了62%,為478.7億元人民幣。如此快速的固定資產投資,極易使技術含量相對不高的原料藥制造業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進而壓低行業的整體利潤,造成惡性競爭。
出口原料藥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獲取微薄的利潤,更糟糕的是,生產原料藥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大大超過生產制劑。外國人買走中國廉價原料藥,卻將污染留在了中國。我國制藥企業應學習和借鑒印度制藥業的成功經驗,爭取將更多的制劑打入歐美和其它國家市場,這樣不僅能獲取較高的經濟回報,而且能減少生產原料藥所造成的環境污染。
目前,我國部分原料藥企業產品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弱,普藥生產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制劑國際化、中藥出口有待突破,生物制品、生物制藥有待提升。新產品開發仿制居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此外,藥品生產批件的制約瓶頸突出,企業閑置的老藥品注冊、批文又難以正常流動轉讓。
專家指出,只有切實解決產品結構不優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這兩大阻礙才有望打開新的局面,迎來國內原料藥行業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