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氣治理“國十條”要求,2017年京津冀區域城市建成區、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區域應基本完成燃煤鍋爐、工業窯爐、自備燃煤電站的天然氣替代改造任務。
在業內專家看來,受資源供應的約束,在五年內大規模實現天然氣替代難度頗大。但在國家政策鼓勵下,東部省份為增加天然氣在本地市場的消費量,紛紛亮出煤改氣、油改氣計劃,制定“城市氣化”發展規劃。
其中,北京計劃到2015年,完成六環路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燃煤設施清潔能源改造任務。到2016年,基本完成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燃煤設施清潔能源改造。河北石家莊計劃在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燃煤鍋爐、窯爐、自備電站的天然氣替代改造任務。
地處南方、氣源偏少的廣西也宣布,未來幾年投資約610億元,加快建設天然氣入桂支線、地級市專供管道、縣級支線、城區管網及附屬設施,到2017年年底,廣西將實現全區各縣送達天然氣。
數據將顯示,我國人均天然氣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7%,每年需進口大量天然氣,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達到30%。今年上半年,國內天然氣產量58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9%,天然氣進口量含液化天然氣約合24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4.6%;而天然氣表觀消費量81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3.1%。
業內人士認為,受到資源供應的限制,下游天然氣市場的開發需要控制節奏,煤改氣、油改氣等更需要謹慎。2017年前天然氣資源的增量低于預期,如果市場開發過快,氣荒程度將超過預期。
但眼前的問題是,京津冀等地區霧霾治理亟須天然氣出力。為增加清潔能源發展,國家鼓勵加大天然氣、煤制天然氣、煤層氣供應。近期,內蒙古、新疆等國內多個煤制天然氣項目獲得“路條”,在經過一輪示范試點之后,煤制天然氣到了規模化、商業化發展的階段。但如果“求氣”心切,很可能帶來水資源、生態環境破壞的風險。
除常規氣外,國內煤層氣經過20年發展,并未實現商業化發展。2010年,全國煤層氣煤礦瓦斯產量不足100億立方米,未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2012年國內抽采量141億立方米、利用量58億立方米,未完成當年目標。2013年產量目標是160億立方米,距離2015年300億立方米目標尚遠。
增加天然氣供應的另一個來源則是進口高價天然氣、LNG。業內人士警示,如果地方不顧及上游資源盲目擴大天然氣替代項目,今年冬季氣荒或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