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原料藥大國,前幾年其發展速度十分迅速,但是近幾年,原料藥市場并不景氣,大宗原料藥價格仍處于低位徘徊甚至又創新低,國內原料藥需求企業參會人數也有所減少。
前期憑借較強的技術仿創能力和較好的資源成本優勢,中國原料藥市場的快速發展全球矚目。中國已可以生產1500多種化學原料藥,其中,60多種原料藥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維C、維E、青霉素、頭孢類、解熱鎮痛等大宗原料藥,在世界上占有舉足輕重的絕對優勢。
然而當下,大宗原料藥生產固有的“兩高一剩”特性,即“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的現狀,一直制約著國內原料藥的可持續發展。原料藥和中間體出口量非常大,盈利水平卻很低,貿易摩擦接二連三;制藥企業原料藥短期上馬盈利速度較快,長期持續盈利能力不足,生產經營波動起伏較大。
統計顯示,2010年國內維C年產能已達約20萬噸,相當于全球需求的1倍半多;東北制藥、華北制藥、石藥集團、江山制藥和魯維制藥“五大家族”,占據了全球VC市場90%以上的份額;青霉素工業鹽產能已超10萬噸,7-ACA達約1.2萬噸以上,產量占到全球供應量的85%~90%,而產能利用率只有60%。
“兩高一剩”舊模式下的原料藥生產經營,一直籠罩在矛盾的市場環境之中:一邊是原料藥“中國造”的聲音愈來愈響,另一邊,國內原料藥生產污染環境的聲音亦未減弱;一邊是化工原料價格和生產成本的不斷上漲,企業人力等財務和管理成本持續增加,另一邊,原料藥價格反其道而跌跌不休,甚至低于成本價;一邊是產能過剩、價格大戰愈演愈烈,另一邊,國外藥企在用“反傾銷、反補貼”的貿易保護主義之名制造壁壘的同時,還享受著中國低價優惠的原料藥采購。
針對當前原料藥市場面臨的種種問題,行業亟需改變當前模式,向“高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和質量標準提高”的經營目標邁進。這就需要藥企利用高新技術,進一步優化傳統原料藥生產工藝,提高大宗原料藥技術含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