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房地產行業集中化程度繼續加劇。據統計,上半年,房地產行業四強企業占據全國近一成的市場份額,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間被再度壓縮,面對嚴峻的生存環境,蓄力創新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競爭力,將是中小房企突圍的唯一途徑。
行業集中度再度提升日前,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等機構發布的2013中國房地產企業品牌價值測評研究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完成400億元以上銷售額的品牌房企數量達到5家,而行業四強銷售收入占全國銷售額的比重已提升至9.06%。
“多年前,業界就已預測到房地產會進入‘寡頭市場’,但是沒想到速度這么快。”業內人士感慨道。
據了解,2009年,全國最大的4家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收入占全國銷售額的比重還是3.3%,此后的數年便是一個持續上漲的過程,2010年和2011年,這一比例分別是5.8%和5.9%,2012年上升至7.5%。同時,彼時全國20強房企銷售額占全國銷售額比重接近16%。
“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轉變,也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中經聯盟秘書長陳云峰認為,“大型房企在融資渠道、收入規模與增速等方面具有領先優勢,奠定了強者愈強的局面,其顯著的特點是,在2013年土地市場的征伐戰場上,幾乎全部是品牌房企的身影。”
中小房企面臨雙重夾擊
有人歡喜有人憂。房地產行業集中度提升的另一方面,則意味著中小房企的日子將愈發難過。
讓中小房企難過的不僅是市場份額的擠壓,也有行業整體利潤下滑對企業造成的影響。在2013年公布了中期報告的房企中,首開、金地、雅居樂、眾安房產、中南建設、遠洋、萬科等企業毛利都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
“從整個行業看,毛利率水平下降是趨勢。”某知名上市房企高管表示,“房地產行業歷經了十余年高速增長,步入平穩發展期。在這一背景下,多數大型房企將經營目標放在維穩上,即把毛利做穩,并依托規模來實現整體利潤的增長。”
此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越來越高的拿地成本。大型房企尚可用規模來支撐“薄利多銷”或者“豪宅慢賣”,而中小房企則面臨資金斷裂的風險,拿地已成為中小企業進退兩難的選擇。“拿了占用大量資金,甚至可謂舉國之力,不拿又沒發展。如今對于中小房企來說,拿地可以用‘雞肋’來形容。”一位中型房企管理人士表示。
倒逼中小房企創新突圍
在規模和利潤的兩頭夾擊下,中小型房企該何去何從?
業內人士認為,擺在中小房企面前有兩個難題,一是狹窄融資渠道難以與成本高昂的土地行情以及資金充足的大型房企相抗衡,二是較為有限的運營能力和產品力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力。
而在京漢置業品牌與客戶總監趙四海看來,這兩條路是可以合二為一的。“最終還是要歸結到產品創新這一內核上。”趙四海認為,“中小房企想要在嚴峻的環境下生存,開拓獨有的融資渠道固然必不可少,但融資只能解一時之困,唯有在產品創新上獨具優勢,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同時還需給投資者予信心和回報,融資難題或迎刃而解。”
這一觀點可謂是京漢置業的經驗之談,早在2006年,京漢置業便根據自身特點提出極具個性色彩的“婚房”營銷戰略,這一戰略后來成為京漢置業的標簽。趙四海表示:“婚房是剛需,具有一定的市場基礎。雖然市場上從來不缺乏小戶型,但是真正能在價格、位置、戶型、功能、配套上都適合結婚人群購買的房源并不多,所以我們針對這一需求細分市場,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
時至今日,京漢置業已形成京漢鉑寓與京漢君庭兩大婚房品牌,并在北京房地產市場上形成一定的影響力。與此同時,京漢置業的品牌價值也借此飆升。2013年,在中國指數研究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聯合發布中國房地產品牌價值測評成果活動中,京漢置業再度榮登2013中國華北房地產公司品牌價值TOP10榜單,品牌價值達人民幣7.19億元,較上年增幅24%,這也是京漢置業品牌價值連續第三年上升。
“應該說,現階段中小房企的發展的確困難重重,但并非無法突圍,而突圍的關鍵在于創新,要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趙四海認為,“這取決于企業在專業化、精細化、市場細分的道路上能走多遠。事實上,如果將市場細分,中小房企仍然是大有可為的。”(王陽)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