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月以來席卷我國南北多地的國產牛奶漲價潮及近期一些地方出現的袋裝奶斷供現象刺痛了不少消費者的神經。據介紹,業內保守估計今年全國奶源缺口約300~400萬噸。今年的奶荒,很可能是近年來最嚴重的一次。
“7、8月份全國天氣普遍高溫炎熱,奶牛產奶量下降。從而造成奶源供應不足、供貨偏緊。這種季節性的奶源緊缺其實每年都有。”在河北石家莊市恒達牧業有限公司經理吳增強看來,今年之所以格外嚴重,原因是牛少了。
從9月份開始,多家外地乳企開始到河北省內各地搶購原奶,一些乳業巨頭來勢兇猛。讓河北省奶業協會秘書長袁運生最擔心的是,企業是否因為搶奶放寬質量檢測的尺度。同時,惡性競爭還有可能催生不法牟利,比如可能會出現加水,甚至添加其他物質的情況,這些不是沒有前車之鑒。
埋下奶源緊張隱患
“消費淡季壓級壓價甚至拒收奶,消費旺季增奶找奶甚至爭搶奶,似乎成了行業潛規則。奶業產業結構鏈條中的3個利益主體(即乳品生產及銷售環節、奶站及養殖小區環節、養殖戶)之間,多年來一直相互算計、矛盾重重,原因就是缺乏利益鏈接、平衡機制。”袁運生認為。
他說,這種矛盾的癥結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某些乳企以長期控制奶源為目的,強制養殖小區(牧場)與之簽訂3~5年甚至7年的長期、超長期購銷合同。因為一紙合同定終身,養殖企業自主選擇買方的權利被剝奪;二是奶站的盈利模式。作為奶牛養殖戶和乳企之間的環節,奶站本來只提取0.3~0.4元/公斤的管理費,現在卻低收高賣,賺取牛奶購銷差價,一個日產15噸奶的奶站,一年能賺三四百萬元。而奶牛養殖戶投入大、收入低,承擔了主要風險。
這幾乎是整個行業的“生態”危機。2012年以來,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信心不足,國內乳企出于消費者需求以及成本考慮大量使用進口奶源。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簡愛華認為,國內企業對進口原料一度過分依賴,致使國內許多地區養殖戶有產量無銷路,從而埋下奶源緊張隱患。
發展“一體化奶業”
“利益鏈接平衡機制的缺失,既是奶荒禍首,也為奶業埋下質量安全隱患。”袁運生認為,通過協商談判確定收奶價格是目前較為可行的思路,而從長遠來看,則應著眼于發展“一體化奶業”。
河北省奶業協會已向有關部門提交《建立完善乳品企業與養殖戶場利益聯盟的建議》,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完善生鮮乳價格協調機制,將《生鮮乳收購合同》中“收購價格”條款內容統一修改為“執行河北省生鮮乳價格協調會公布價格”;二是結合《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規定,建議乳品企業和奶牛場等養殖企業簽訂期限不超過兩年的購銷合同。
把市場的問題交給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干預購銷市場,袁運生并不諱言有爭議。“牛奶的生產到加工有著鮮活性和連續性的特殊要求,如果不通過宏觀調控與行政干預化解行業隱患,出了問題還得由政府部門來收拾攤子。”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河北省有關部門建立了每季度一次的“省級生鮮乳價格協調例會”制度,包括畜牧、物價等部門召集行業專家、奶企、養殖戶代表等溝通協商,確定生鮮乳收購最低、最高價格以及奶農結算價格。
“這一制度的落實情況目前并不盡如人意。”袁運生認為,可以將例會變為每兩個月召開一次,如遇影響奶源價格的突發情況,亦可提前召開,充分發揮其“溝通協調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作用。
“干預只是階段性的辦法。”袁運生認為,長遠來看,兼顧二者長期利益最有效的辦法還是促使二者融為一者,即發展“一體化奶業”。比如可以采取乳企自建奶源基地、奶牛養殖企業自建乳品加工廠,二者相互參股、控股、收購等多種形式,改變長期以來重乳品生產輕奶源建設而導致的產業發展失衡局面,從根本上化解養殖與加工環節的矛盾,從而保障終端消費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