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劍指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五行業。這引發了筆者對銅冶煉業是否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的思考。
現階段我國銅冶煉業是否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筆者認為,銅冶煉業產能過剩表現形式有別于其他行業的產能過剩。通常理解的產能過剩是產品總產量供大于求壓迫產能釋放為產能過剩。而銅冶煉業產能過剩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供大于求的產能過剩,另一種是原料短缺造成的產能過剩。第一種情況現階段還未發生,第二種情況已經發生。因此,銅冶煉一只腳已經跨入了產能過剩門檻。依據目前全球銅冶煉業強勁的發展勢頭,供大于求的產能過剩只是時間問題。
銅冶煉業產能具有特殊的彈性。設計產能和實際組織生產產能不一樣。比如,冶煉爐同樣的處理量,由于原料入爐品位不一樣,產量一定不一樣。利用轉爐自身熱能,添加廢雜銅,增加銅產量是輕而易舉的事,與設計產能無關。產能彈性在25%左右。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銅冶煉產能,是判斷行業是否產能過剩的重要因素。
此外,還要用銅經濟全球化的觀念看待銅冶煉業產能過剩問題。我國銅原料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如果全球銅原料供應緊張,就會造成原料短缺性產能過剩。如果出現全球性的銅冶煉業產能擴張,就會造成供大于求的產能過剩。
從國內現狀看,應該培育優質產能迎接產能過剩時代的到來。從質量上分析,我國銅冶煉產能可分為三大類:一類為優秀產能,能耗低、產量大、技術裝備處于全球先進、綜合資源利用好、全員勞動生產率高、原料供應渠道正常;二類為良好產能,能耗低、產量中等、技術裝備處于國內先進、綜合資源利用有待改善、原料供應渠道正常;三類為落后產能,能耗高、污染重,技術裝備落后、原料供應緊張、綜合資源沒有得到利用。面對產能過剩時代的到來,銅冶煉廠商何去何從,自有分曉。
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應未雨綢繆,加快銅礦建設的步伐,增加自有原料的供應量,想方設法穩定原料供應渠道,保障原料供給,以防出現原料短缺性產能過剩。嚴格淘汰落后產能,培育優秀產能。對新上的項目實行嚴格的審批。有關部門應研究銅冶煉業產能過剩問題,出臺指導意見,以避免重蹈鋼鐵等行業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