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有6800萬套空置房,中國住房市場的現狀是總量已經過剩,一方面很多人沒有自己的房子;另一方面,還有很多人擁有許多空置房。”近日,中國企業資本聯盟、中華博士會主席杜猛接受專訪時表示,中國樓市已經出現典型的“生產過剩”危機。
房屋空置率,是國際上衡量房地產市場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也是房地產泡沫的重要指標之一。按照國際通行慣例,商品房空置率在5%~10%之間為合理區,10%~20%為空置危險區,空置率超過20%就是商品房嚴重積壓區。“6800萬套空置住房”是什么概念?以240億平方米的住宅總量為基數匡算,全國城鎮住宅空置率應在25%左右。盡管“6800萬套空置住房”數據的準確性有待商榷。但是,早些時候,央視財經頻道兩期“空置房”的報道也顯示,北京、天津等地的一些熱點樓盤的空置率達40%,多處新城成為“空置房”密集區。在我們身邊,空置房也并不少見。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比例更高,甚至超過八成。
同時,來自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美國一套房子的平均售價2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00多萬,而美國所指的房子都是國內所說的別墅,包括車庫、院子、游泳池。空置率、房價的普漲與偏低的居民收入形成了一對鮮明的對比。前者抑制了城鎮居民對商品房的需求,后者制約著城鎮居民購買商品房的需求。華中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副教授定明捷的一項研究也表明,中國九成左右的非富裕人群,無力依靠正常的勞動收入購買住房。盡管政府出臺了各種嚴格的限購措施,但大部分的購買者都戲劇性地提供了符合購買資格的各種手續。這些手續包括補交或者造假的社保、戶籍等資料,很多購房者甚至通過假離婚的方式來獲得購房資格。
這表明,在一些城市,出現了住房資源嚴重分配不公的兩極分化,一方面富人占據了大量的房源,并以此作為投資工具;另一方面,普通勞動者望房興嘆。正是這種兩極分化,掩蓋了供應過剩的真實情況。
房屋的本質功能是滿足人們的居住需要,樓市空置率與房價出現背離走勢不容小覷。商品房不能只能拉動GDP,更關乎民生和社會公平。空置房在樓市,就像人體里的毒瘤一樣,蔓延開來就能置人于死地。如果不采取一系列措施,甚至強制措施,使商品房空置率在一定時期內降到比較合理的區間,那么房價持續的挺著,空置率依然攀升,倘若“崩”到開發商資金鏈斷裂,最終將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嚴重問題,包括樓市崩盤,以及因樓市崩盤引發經濟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