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浙江金華一批原出口法國的智力玩具因缺少歐盟認證相關文件被退運,此次事件也成為兒童用品因國外貿易壁壘而出口受阻的典型案例。兒童用品因其使用人群的易受傷害等特性,國際市場相關要求管控極其嚴格,相關產業正面臨標準化日益趨嚴、競爭加劇等約束,政府及企業應攜手積極應對。
據統計,兒童用品歷來遭受貿易壁壘的影響最為嚴重,尤其是年初以來壁壘全面升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準入門檻提高阻礙市場開發。除技術性要求等“硬指標”外的“軟指標”日益增多,首先“強制認證”漸成氣候。如歐盟年中發出“木材及木制品法規和新環保設計指令”,而國內市場上獲得相關森林認證的木材不足1%,95%的木制兒童用品出口將受影響。同時“必須檢測”成新趨勢。如歐盟3月要求出口至法國等市場的嬰幼兒用品須進行型式試驗;同期印尼要求進口玩具須送往認可實驗室檢測,預計僅檢測費用使成本增加1%。
二是影響范圍擴大增加出口風險。主要表現為產品種類/部件范圍擴大。如瑞典已禁止嬰幼兒食品包裝涂料和涂層含雙酚A,國外“雙酚A禁令”正從奶瓶逐步擴展至所有嬰幼兒產品。同時適用人群限定放寬。如加拿大9月發布的《兒童珠寶條例》,將兒童的年齡上限由通常的12歲提至15歲;而各國將“嬰幼兒”的年齡上限已普遍由24個月放寬至36個月,直接使涉及產品的種類大幅延伸。
三是具體要求加嚴提高綜合成本。發達市場的產品標準“日益嚴苛”,如“史上最嚴”的《歐盟玩具安全新指令》已全面實施,受控物質大幅增加且要求提高;而且發達市場之間的要求日趨統一,如加拿大已參照采用美國嬰兒圍欄等5個法規標準,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要求兒童服裝要符合美國和歐盟相關標準要求。同時新興市場正逐漸向發達市場靠齊。4月起韓國已采用類似歐盟REACH法規對化學物質和下游產品進行管理,將使產品成本平均提高1至2成;10月烏克蘭決定收緊玩具法規以確保與歐盟玩具安全指令保持一致。
據相關部門介紹,建議貿易及生產企業,應加強對產品標準法規的學習,積極尋求政府部門及行業協會的政策技術指導,選擇物理化學等綜合指標合格的原輔材料。在正式組織生產加工前應檢查樣品或設計方案的符合性,當產品由進口商或零售商設計時尤須重視該項工作,對于設計有問題的產品應及時與客戶溝通并進行整改。行業協會、檢驗檢疫等政府部門應積極研究兒童用品法規標準的進展,及時通過各類媒體等有效渠道全面宣貫,協同加大對企業的培訓指導工作,提高企業的主觀質量意識和應對能力。(記者 王旭艷 通訊員 蔣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