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國央行警告比特幣的高度投機性,且其缺乏國家信用不可能烏雞變鳳凰,加之淘寶則宣布禁止銷售與比特幣等相關的硬件,這使被冠以“貨幣實驗”的比特幣,雖作為虛擬商品在世界范圍內受法律保護,但作為“貨幣”則并未獲得任何國家認同。
基于貨幣史和貨幣起源的邏輯考證,貨幣本源和衍生于貨物剩余,貨幣承載的是一種市場跨時空信息抑或信用的交易,法定貨幣的法定是基于自然法,就是其能否承載普遍被市場接受的一般性商業信用;基于國家信用的法定貨幣體系,只是對自然法則演繹下的一般性商業信用本位的一種確認。
這就不難理解,國別貨幣充當世界貨幣面臨的特里芬悖論,本質上源自各國法定貨幣是基于權力利維坦下的強制性,即在跨國和跨境交易時,這種國別貨幣背后所支撐的權力利維坦是有法域邊界的,而這是金本位和金銀本位的商品信用貨幣時代所未見的。因此,不論是美元事實上的世界貨幣,還是人民幣國際化等,國別貨幣在跨界中能否承擔世界貨幣功能,并非是國別貨幣背后的權力利維坦的跨界擴充,及所謂的在國際交易上征收鑄幣稅,而是特定國別貨幣基于幣值動態穩定和可預見性,而具有了更快速、更安全和更高效的信用支付功能,并與其他國別貨幣在市場競爭中,演繹出了一般性商業信用,降低了跨境交易成本和風險。
可見,比特幣等為市場逐漸接受,不在于其相對于法定貨幣的去中心化,而是其內涵了商品貨幣本位之思維,及揭示貨幣最核心的業務就是信息不對稱交易等,即貨幣本質上是信息交換的憑證,而這恰是貨幣最終能承擔信用中介的核心。因此,即將卸任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等認為比特幣或具有長期的承諾等,客觀表述出了比特幣等契合了未來貨幣金融體系的發展脈象。
事實上,目前數字技術等正在經濟社會旋起新一輪交易變革。云計算、移動存儲、信息搜索等技術極大降低了信息不對稱性。這種新技術帶來的經濟社會變遷,將使市場主體在進行資源配置時,逐漸不再需要用貨幣為信息的跨時空交易進行信用賦值,因為信息搜尋配置過程就帶有了信用發現、評估和定價功能,使未來信息本身就可作為一種財富定價和交換工具。
顯然,比特幣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揭示和迎合了這種后現代的信用變革。正鑒于此,比特幣某種程度上是對基于國家信用本位下法定貨幣體系的“顛覆”(貨幣消失),也是經濟金融支付體系向自然法下商品貨幣本位的回歸,即后現代的信用支付體系或將不再需要各類或實或虛的貨幣,而或將是以比特幣為傳輸載體的信息束。未來可能衡量一個人財富,不再是有多少貨幣及貨幣等價物,而是其擁有多少量級的有用信息,及其能提供多少有價值信息。由此可見,應該有效的規制手段是構建相應的制度體系,使數字信息的世界更有秩序,更具有自治自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