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與外商展開談判,還是像十年前那樣集體違約,中國大豆壓榨商們再一次徘徊在十字路口。
3月23日,北京通正國際大廈會議室內,來自全國各地的重點壓榨企業代表正在商討如何改善進口大豆合約等問題。作為會議的召集人,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商會稱,因禽流感爆發打壓了國內的需求,而3、4月進口量又有所增加,國內豆粕供應和需求嚴重失衡,行業正遭受巨大損失,并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
據與會人士透露,商會將向其主管單位商務部匯報磋商會的情況,但這一說法并未得到商會的證實。
商會相關負責人27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磋商,與會的國內大豆壓榨商已經同意削減進口量、減少大豆加工量,以避免供過于求。此外,該商會還將定期舉行會議,幫助改善壓榨商間的交流,以防止大豆進口量激增,促進油籽行業穩定增長。
磋商
“壓榨廠幾乎都去了,每個人都發了言。”與會的一位人士對本報記者說。上述商會負責人稱,商會僅提前通知了駐地在北京的幾家企業,比如中糧、中紡、中儲糧、晨曦、匯福等,但后來外地的一些企業得知消息后,也特意趕了過來。
而這些應召的企業都是2013年大豆進口的大戶。其中山東晨曦集團去年全年進口748萬噸,位列第一。
據另一位消息人士介紹,參會的壓榨企業普遍反映現在行業形勢很嚴峻,呼吁少買大豆,請外商配合“洗船”、延船。國內產品市場也不要惡意殺價,降低開工挺過難關。
“主要還是受供求關系影響,目前下游需求不振,再加上去年以來進口大豆蜂擁而入,市場上多了四五百萬噸的庫存,這些導致了價格下跌。”上述商會負責人稱。
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2013年大豆進口量為6340萬噸,同比增長10%,大豆進口量創歷史新高。這一勢頭2014年更加迅猛,今年前兩個月大豆進口量激增,累計進口1072萬噸,同比增長40.1%。
目前,國內港口大豆庫存達620萬噸,處于歷史高位。交易商預計,今年3月到6月,我國進口大豆到港量將維持較高水平,月均在600萬噸左右,原料供應明顯過剩。
但另一方面,由于季節性需求下滑,豆粕終端銷售平淡,在供給充足的情況下,油廠豆粕出現罕見的脹庫現象,而食用油企業又開始啟動自去年4月份以來的第二次全國降價行動,降幅高達10%。
因此,商會稱,國內豆粕供應及需求嚴重失衡,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而這些大豆進口企業在磋商中達成的共識是:減少大豆加工量,削減進口量,以避免供過于求。
洗船
3月中旬,中國最大的大豆進口商山東晨曦已將三批巴西大豆船貨轉售給美國壓榨商,目前正為另外三批船貨尋求美國買家。
山東晨曦總經理邵國瑞坦言,“賣給美國買家,每噸虧損約100元,但如果運至中國,那么每噸可能會虧損800元。”
這種行為叫作“洗船”。它包括大豆已經在產地被裝上貨船運到碼頭,但并不起運至中國,而是在返程時被賣掉的現象,也包括損失掉預付款或保證金,不再履行合同的現象。
一油脂企業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從2013年末開始,大豆行業頻繁出現“洗船”現象,中國大豆壓榨商已轉售或延遲約200萬噸船貨,以削減損失。有業內人士將其解讀為“集體違約的信號”。十年前的“大豆地震”會不會重現,這是最讓商會和企業擔憂的。
2003年8月-2004年8月,在美國大豆上市前后,作為國際大豆貿易定價基準的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貨價格發生劇烈波動,導致大量中國大豆加工企業高位采購,并在隨后的價格回落過程中由于無力支付貨款或高成本帶來的巨額虧損而陷入危機。加上宏觀調控造成的信貸緊縮,許多壓榨企業不得不“洗船”。當時的狀況被人們稱為“大豆地震”。
更為嚴重的是,經過這場“地震”,我國大量民營壓榨企業被迫關閉,外資快速進入中國大豆壓榨領域。十年過去了,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頭號大豆購買國,大豆對外依存度達到80%以上。
然而,中國已經采購的大豆遠多于其所能夠消化的數量。邵國瑞說,山東晨曦最近一個月沒有采購大豆。上述商會負責人表示,壓榨企業都希望轉船或延期交貨,企業虧得很厲害。
至于會不會出現集體違約,該負責人認為,現在要看市場走勢,相信企業的承受能力。
上述與會人士稱,山東晨曦號召大家不開信用證,但無人響應。記者致電山東晨曦核實此事,但沒有得到回復。商會負責人則表示,山東晨曦并未提此建議。不過,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建議,國內的企業應該研究點價和升貼水等議價問題,而不是信用證。
點價
在商會和企業看來,“洗船”違約的根源在于進口大豆合約問題,壓榨商期待與外商開展重新制定進口大豆點價方式的重要談判。
所謂點價是指以某月份的期貨價格為計價基礎,以期貨價格加上或減去雙方協商同意的升貼水來確定雙方買賣現貨商品的價格的交易方式。在大豆的國際貿易中,通常以CBOT的大豆期貨價格作為點價的基礎。
這種公開透明的定價方式,許多大豆期貨交割庫就設在壓榨商倉庫內,更方便操作,那么為什么壓榨商還會陷入違約的境地?
對此,上述商會負責人解釋稱,大豆從南美運出來時還沒有點價,芝加哥那邊價格高,但國內賣的價格低,是定價和賣價的脫離。
壓榨商難道沒采取對沖手段嗎?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壓榨企業在期貨上也可能做了套期保值,但期貨跌得不深,甚至還可能漲了,但國內現貨卻出現大幅下跌,這之間的差價無法彌補虧損。
據了解,點價方式帶來的弊端在于點價要進行兩步作價,購買了升貼水后必定要在一定的期限內購買相應的期貨,如果中國壓榨商集中采購,嘉吉、邦基等國際糧商很容易察覺。
“中國買家參與開戶的少,資金實力同國際糧商沒法比,掌控力有限,而且點價采購的動向很容易被買家掌握。”上述油脂企業負責人稱。
這些跨國糧商正是利用資金優勢,通過控制期貨交易或自己對現貨商品的壟斷地位,故意抬高或壓低期貨市場價格,超量持倉、交割,迫使我國進口廠商違約或以不利的價格進行交易,以牟取其暴利和得到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此外,點價是目前中國企業在進口大宗商品時慣用的定價方式,然而,進口商通常要預付一定比例的履約保證金。在期貨牛市價格上漲的過程中,國外貿易商會不斷提高保證金,國內企業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補充保證金,就要被迫以高價位結價,購買高價大豆。2004年就因此而出現過大面積“洗船”違約事件。
與會的壓榨商認為,現在的點價方式,英美人已經運作一百多年了,不符合中國國情。據透露,與會人士就定價和合同條款的改進做了探討,以后將逐步健全國內期貨市場。但這又是一條很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