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國內外多家媒體報道,由于資金鏈緊張,多家中國大豆進口商或將無法正常支付巨額大豆貨款,一旦形成違約,違約金可能3億美元。
日前,《中國企業報》記者從涉事企業山東晨曦集團方面了解到,目前并無違約行為發生,違約風波可能只是一場虛驚。但此次事件所暴露的中國大豆壓榨產業鏈全線虧損的事實,同樣需要引起各方關注。
違約風波折射行業全線低迷
據此前報道,已有三家山東進口商因為無法從銀行獲得信用證,導致5—6艘貨輪的50多萬噸大豆到港卻無法卸貨,此外還有同樣數量正在海上航行的貨船同樣無法開具信用證。
《中國企業報》記者致電涉事企業山東晨曦,該公司高主任向記者表示,“此前的報道嚴重失實,我們與美國哥倫比亞谷物貿易有限公司的業務不存在違約情況。”而報道中提到的其他幾家企業也否認出現違約行為。
對此,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北京辦公室首席代表張小平表示,違約肯定是最壞的結果,對企業信譽、對國際市場都是很大的負面影響。解決辦法很多,企業可以與賣方商討延期發貨。
業內人士指出,由于需求低迷,庫存壓力巨大,不排除有中國進口商推遲、取消或轉售進口大豆船貨的行為。但博亞和訊農牧技術有限公司分析師謝長城向記者表示,是否違約,目前的關鍵還是在于企業最終能否開出信用證付款,要是最后付款了也不能算違約。
謝長城向記者解釋說,由于貿易商至少得提前1個月下單,如果國內壓榨企業不要這么多大豆,從目前來看,支付違約金比運到國內還是虧得少一些。“一般違約的多數是貿易商,油廠的少。”
謝長城說,企業肯定也不愿主動違約,因為違約不僅要支付巨額違約金,還會嚴重影響企業的信用。由于2013年以來,油脂價格低迷,進口大豆壓榨行業處于小幅度虧損,這次“違約風波”本身說明的是“進口大豆需求需要回落到真實水平上”。
貿易大豆融資增加行業風險
張小平表示,目前國內每個月大豆的實際需要量為500萬—550萬噸,2014年一季度3個月國內進口了1535萬噸的大豆,而實際訂購量則超過2000多萬噸。
可以說,在庫存高企的情況下,超量訂購大豆是此次違約風波的直接誘因。因此,不少業內人士都表示,大豆融資商的存在扭曲了國內大豆供需的“天平”。
據了解,目前比較通用的大豆的交易方式是,大豆進口企業在簽訂進口合同后,向銀行申請信用證,繳納20%到30%的保證金,然后企業一般就可以獲得90天至180天不等的延期支付貨款的遠期信用證。信用證相當于銀行出具的保函,只要外資、國外的銀行認可就可以發貨,貨到了,國內的銀行就會打錢給外資企業。
一家油脂企業人士向記者表示,過去許多年,部分企業都是靠人民幣升值帶來的預期利潤在國際貿易市場賺取差價,大豆企業已經成為融資載體。由于大豆貿易是以美元結算,因此,僅依靠長達一個月的船期,升值的人民幣就可為進口商帶來穩定的收益。
不僅如此,貿易商以靠大豆貿易也可以獲取高額利潤。“融資主要流向是民間短期借貸市場。進口商通過銀行信用證貸款,補上貨款,然后變賣貨品,資金進入到高利率的民間借貸領域,通過利率差,賺取豐厚收益。”中華油脂網信息主編郭清保介紹。
“這種融資的金額是比較大的。一艘船一般有6萬噸左右,按一噸4200元計算,可以融到2.5億元左右。而且這種融資的風險性一般不高。只要大豆市場不出現暴漲暴跌,就沒什么風險。”郭清保介紹,這種行為主要發生在山東、江蘇和廣東的港口。
但2014年春節之后,由于人民幣兌美元持續走弱,國內資金面偏緊、融資渠道收緊等因素的影響,國內銀行加強信貸管理,導致大豆貿易商資金鏈出現緊張,也就導致“違約”風險的增加。
價格倒掛壓榨企業虧損嚴重
而由于大量資金進入“豆融資”帶來的虛擬需求,推高了國際市場大豆價格,造成國內企業壓榨成本進一步增高。同時,下游飼料、養殖、餐飲等行業不景氣,導致市場對豆粕的需求持續低迷,豆粕價格明顯下跌。
原材料采購與成品銷售價格倒掛,導致一季度壓榨利潤出現虧損。國內A股市場首家大豆加工企業東凌糧油,在4月14日晚發布的2014年一季度業績預告中顯示,公司一季度預計虧損2億元,甚至超過了2013年該公司贏利的1.46億元。東凌糧油副總經理郭家華指出,“只有貿易融資企業退出大豆市場,讓大豆供給市場回歸平穩,才會給真正的大豆壓榨企業帶來穩定經營。”
需求疲軟,銷量下降,飼料企業也面臨尷尬的發展局面,這也導致了壓榨企業的窘境加劇。“最終的結果就是,過了今年春節后,部分油廠出現了脹庫被迫停機現象。”長江期貨研究員韋蕾表示。
業內人士透露,當前油脂產業的很多企業壓榨是虧損的,壓榨一噸虧損300—500元不等,整個油脂產業的壓榨利潤都處在歷史低位,這也造成國內對大豆的實際需求降低。“因此,如果大豆到港量繼續增大,油廠開機率也不得不提高,油脂市場去庫存的壓力更加嚴重。”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
黑龍江省大豆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向記者表示,出現此類情況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大豆壓榨行業產能過剩。
王小語表示,目前,國產大豆的加工廠停工率在九成以上,國產大豆最大省份黑龍江地區僅有九三糧油等三四家企業開工。在他看來,這次違約風波也有利好的一面,“一方面,銀行看到國內產能過剩等風險之后,對一些進口企業停發信用證,將在一定程度上打壓激增的進口量,使得國內已經過剩的產業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這給國內加工企業提供了整合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