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第45個世界地球日,主題為“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共同保護自然生態空間。”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在日前發布的《2013~2014年度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年度報告》中指出,目前,我國有大量由于技術經濟原因而呆滯的礦產資源,盤活這部分礦產資源不僅能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能有效保護社會的生態環境。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同步快速推進,對資源剛性需求持續增加。同時,受國內低品位、共伴生、難選冶礦產資源較多的特點和環境約束,資源供給和需求“雙剛性”的矛盾倒逼我們必須加快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而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是提高礦山開發利用水平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實際上,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礦產資源高強度開發利用在支撐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資源和環境雙重壓力。而我國礦產資源的特點之一是共伴生礦多,目前國內已開發利用的141種礦產中,有87種是共伴生礦,占總數的63%。全國有色金屬礦區中,有85%以上是多元素共伴生礦產。
因此,綜合利用共伴生資源不但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而且能夠減少共伴生資源廢棄物排放,從而保護環境。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大幅增加,大規模的資源開發使我國主要礦山的開采品位近年來逐漸降低,開采深度逐漸加大。其中,礦體形態、產狀變得復雜;礦石品位低,礦物嵌布粒度細,大多呈共伴生狀態,復雜難選。
《2013~2014年度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年度報告》認為,提高國內礦產資源的保障能力,既需要提高增量,更需要盤活存量。提高增量就是地質勘查找礦工作,盤活存量就是將找到的資源用好,通過技術進步和指標改善,將低品位、共伴生、復雜難利用的礦產資源、廢棄物等資源化,實現“一礦多開”、“吃干榨凈”,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同時,減少大規模找礦對環境的擾動和資源粗放利用的“三廢”排放,同時也反過來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
報告顯示,2005年~2013年,我國主要礦種單位GDP礦耗逐年下降,表明我國資源利用效率趨好。原油和鉀鹽的單位GDP礦耗下降速度最快,累計降幅超過50%,年均降幅接近10%。而作為建筑行業和汽車行業消費大戶的原鋁單位GDP礦耗降幅基本不變,說明鋁產業升級緩慢,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粗放。
由于受建筑、汽車、電力等行業快速增長和人們消費水平提高、結構變化等影響,鐵、鋁、銅、鉛鋅的人均礦耗增速顯著。2013年與2005年相比,鐵、鋁、銅、鉛鋅和磷礦等礦產人均礦耗增幅均超過100%;其中原鋁增速最大,累計增幅190%,年均增幅14%。
同時,我國煤炭入洗率總體穩步提升,2013年全國入洗原煤21.7億噸,入洗率59%,比2010年提高8個百分點。全國90家大型煤炭企業入洗原煤8.15億噸,同比增長3.7%;全國前10家企業精煤產量6.93億噸,占全國90家大型企業洗精煤產量的85%。
報告指出,隨著油氣開采時間的延伸,開采難度逐年加大。從2007年開始,全國原油采收率基本保持在26.5%~27.5%之間,變化不大;煤層氣采收率保持在46%~51%之間,且逐年提高。而我國鐵礦的開采品位逐年降低,掘(剝)采比快速提高,開采難度增大,回采率提高了近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