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霧霾治理背景下,“煤改氣”似乎為近期煤制油氣項目獲得“路條”提供動力,煤化工又出現投資潮。7月2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規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產業科學有序發展的通知》。同時《關于有序推進煤制油示范項目建設的指導意見》和《關于穩步推進煤制天然氣產業化示范的指導意見》也正在制定研究,近期將發布實施。國家能源局表示,將進一步規范煤制油氣產業,禁止建設年產20億立方米及以下規模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和年產100萬噸及以下規模的煤制油項目。
煤化工是指以煤為原料,經化學加工使煤轉化為氣體、液體和固體產品或半產品,而后進一步加工成化工和能源產品的過程。近年來中國煤化工產業規模快速擴大,2013年已投產煤制油項目的產量達到170萬噸,甲醇產量達到2900萬噸,煤制烯烴產量180萬噸,煤制氣天然氣示范項目產量也達到了27億立方米。如果看看全國各省的煤化工產業規劃,后續的項目數量巨大。
煤化工從來都是煤炭企業和地方政府所向往的,產業鏈的延伸可能意味著更多的盈利和更多的G D P、稅收、就業。目前煤炭市場形勢不好,企業當然更想從事煤化工。對此,或許可以講大道理:中國“富煤、少氣、貧油”的能源儲備提供了發展煤化工產業的基本條件和論據,而充足的煤炭供應和相對其他能源品種較低的煤炭成本是煤化工產品競爭力的關鍵,煤化工發展可以優化能源結構和緩解石油供應壓力。
在目前煤炭市場比較弱的情況下,單單煤炭企業的生存就足夠提供發展煤化工的動因。
事實上,整體來說,中國煤化工規模已經不小,而且一些煤化工產品產能已經過剩。據統計,中國2012年煤炭消費總量為37.2億噸,而2012年廣義的煤化工含焦炭和半焦原料用煤總量不含燃料煤就達到了7.2億噸。從供需角度看,至2009年傳統煤化工產業累計生產電石和甲醇分別為2200萬噸和3000萬噸,實際消費量卻僅分別占據各自總產能的68%和53%左右。2012年甲醇總產能超過5000萬噸,但實際需求量卻僅占總產能的60%左右。
最近低迷的煤炭價格使得煤化工投資的熱情愈加高漲,新一輪較大規模的產能過剩似乎已有苗頭,投資一擁而入。霧霾治理背景下的煤化工行業如果對市場空間和利潤沒有足夠的把握和做好功課,可能面臨很大的風險。
煤化工的大規模發展對中國來說是否有利,回答這個問題取決于許多商業考慮和前提條件,當然還有政府目標的側重點。對于煤化工,國家的基調應當是支持的同時加以限制。無論如何,政府應當制定合理的規劃,對煤化工產業的有序發展加以引導,在什么地方該做,什么產品該做這兩個關鍵問題上慎重規劃,總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