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剛剛發布的一組數據令業界嘩然,今年7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車、轎車市場份額同比雙雙“十一連降”,分別降至34.6%和17.7%。
值得關注的是,這是自主品牌轎車市場份額首度跌破20%,創下2009年以來的月度最低。7月轎車前十企業銷量榜上,唯一上榜排在第九的自主品牌長安汽車銷量22.66萬輛,排名前三的上海大眾、一汽大眾、上海通用銷量分別為94萬輛、89.55萬輛和80.69萬輛。在上半年轎車銷量前20名中,沒有一個自主品牌。
“去年中國四大汽車集團研發總投入不及大眾兩成,20億美元平均到每家為5億美元,而大眾是114億美元。”在首屆中國汽車品牌營銷峰會上,長安汽車黨委書記、副總裁朱華榮語出驚人。
跌跌不休
“中國汽車到了危機的時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焦慮地說。
近年來,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呈現逐年下滑態勢。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2013年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分別為33.8%、31.3%、30.8%、29.9%。而與此同時,外國品牌汽車市場占有率逐年上升。
前7月中國品牌轎車銷售151.96萬輛,同比下降16.1%,與之對應,德、日、美、韓和法系轎車分別銷售201.49萬輛、117.1萬輛、114.5萬輛、76.68萬輛和35.3萬輛。
就如多米諾骨牌,自主品牌汽車市場占有率不斷下滑。過去五年中,自主品牌汽車市占率呈現下降趨勢,今年以來市場份額下降幅度更大,降幅動輒5到7個百分點。
從最新出爐的7月份數據,仍然難以看出自主品牌的回暖跡象。以近年來增勢穩定的長城為例,其7月份銷量為4.8萬輛,同比下降19.70%;前7個月累計銷量為39.57萬輛,未及今年全年銷量目標的一半。
自主品牌近20家車企的百余款車型,上半年共銷售轎車136.82萬輛,而眾多外國品牌中,僅德國大眾上半年中國市場銷量就超過180萬輛,百余款車型銷量抵不上一個大眾。
腹背受敵
自主品牌曾緊跟中國車市“黃金十年”的步伐,銷量節節攀升。彼時跨國車企并未染指低端車市場,雙方“井水不犯河水”。但最近兩年合資車企在低端車和廉價車領域布局,包括大眾、豐田等企業,產品已經進入4萬元至6萬元的細分市場,“這剛好和自主品牌短兵相接,中國品牌車企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窄。”董揚稱。
前不久,東風日產借助合資自主品牌啟辰推出的新車型,最低售價直接降到了3.99萬元,外界普遍認為這是跨國車企全細分市場滲透的最新案例。
董楊舉例,去年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720萬輛,中國品牌轎車銷量為330萬輛。龐大的數字背后,卻被眾多企業分食,超過20個車企,100多個車型平均下來,每個車型只有2萬輛的業績,銷量無法達標,成本也難以下探,很多市場流通的小眾車型都在賠錢賺吆喝。
目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反壟斷案”,也可能會連鎖反應在自主品牌身上,外資品牌價格不斷下探,會進一步擠壓下級市場,最終落在自主品牌區間。
實際上,自主品牌集體疲軟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多數車企處于轉型期,此前奇瑞一直在梳理產品線,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瑞虎系列和艾瑞澤等車型上,市場需要一個認知過程;長城在推遲H8上市后,被輿論推到了風口浪尖,長城為自己公關層面的“失位”付出了代價;下滑明顯的吉利也面臨轉型的關鍵節點,回歸“一個吉利”的目標下,渠道整合等問題被擺在臺面。
如何破局
撇開上述原因,自主品牌的“11”連降的根源依舊來自于產品力,從營銷能力看,自主品牌并不明顯弱于合資品牌,甚至在二三線城市的拓展上,形式更為本地化和接地氣。但在產品體驗層面,自主品牌仍與國外品牌存在差距。
實際上,我國研發汽車的時間不僅遠遠落后于跨國公司,在研發投入方面也相去甚遠。朱華榮舉例稱,2013年大眾、豐田、通用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14億美元、98億美元、74億美元,而中國四大汽車集團加在一起的研發費用為20億美元,不足大眾的兩成。
類似情況不僅僅發生整車廠層面,此前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委員陳光祖表示,中國汽車零部件和核心技術的發展呈現兩極分化狀態。“E-CU、后處理陶瓷完全進口,汽車二極管也做不了,2000多家燈廠都搞不了LED大燈,現在歐盟碳排放要求25g/km了,而中國碳排放高達218g/km。當國外已經把汽車輕量化列為重中之重時,天窗玻璃已經改為塑料了,前風擋玻璃不用雨刷器,搞納米技術進步很快。博世投資500億歐元搞研發,魯冠球才投資1000億元人民幣,這些問題誰來解決?一定要有頂層設計”。
對于更多的中國消費者而言,他們或許可以實惠的售價忽略自主品牌在服務上的些許怠慢,但最終培養“死忠粉”的因素絕非簡單的價格優勢,而是產品力和一致性。汽車屬于高度資金密集型行業,在資金儲備相對有限的局面下,聯盟合作是目前自主品牌破題的最佳途徑,這樣可以進一步分攤成本達到技術共享的目標。但如果缺乏系統的頂層設計,除了“窩里斗”,我們仍然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