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大豆進口量的迅猛增加,中國大豆產業受到巨大沖擊。特別是隨著我國大豆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大豆消費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自身市場話語權漸漸喪失,其下游產品食用油、豆粕等價格受制于國際市場而波動頻繁,給相關行業的正常發展帶來了不良影響。對此,業內人士指出,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強科技創新,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國內大豆產業發展已經刻不容緩。
種植面積銳減進口數量激增
近年來,由于種植成本增加,比較效益降低,種植大豆不如種玉米、小麥和水稻賺錢,不少農民不愿意種植大豆,導致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產量大幅下降;同時,進口數量卻在迅速增加,對國產大豆造成沖擊,導致生產和加工業不斷萎縮,形成惡性循環。如今,曾被譽為“中國之牛”的大豆產業早已是外資企業、進口產品的天下;曾經的大豆產業王國如今卻主要依賴進口,令人不得不深思。
相關數據顯示,這幾年中國大豆進口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1995年我國進口大豆29萬噸,而2013年,這一數字迅速攀升至6338萬噸,猛增了217.55倍。目前,年進口量是國產大豆總產量的5倍,中國已成為全球頭號大豆進口國。而在進口大豆強勢沖擊之下,國產大豆備受冷遇。曾經執著于種植大豆的農民由于難耐多年連虧而被迫放棄了大豆種植,轉而種上了經濟效益更高的水稻和玉米,使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不斷下滑。
據了解,大豆進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是國內強勁的消費需求和進口轉基因大豆的價格優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飲食結構得到逐步改善,對肉蛋奶的消費量十分巨大,促進了我國畜牧業從農戶散養方式向規模化、專業化的轉變,由于對配合飼料的需求加大,從而對豆粕形成了強勁的需求。而壓榨企業進口大豆主要用于壓榨豆油和豆粕,既可滿足人們對食用油的消費需求,又能滿足畜牧業對豆粕的需求。但壓榨行業大部分是外資企業,他們更傾向于用進口轉基因大豆。此外,向中國狂銷大豆的國家都有補貼,使得每噸進口大豆在價格上低于國內非轉基因大豆幾百元,成本上更有優勢,而這種超常規的進口嚴重沖擊了我國的大豆產業。數據顯示,黑龍江是中國非轉基因大豆主產區,其產量約占全國的40%。可是隨著市場變化,國外轉基因大豆大量進入,國產大豆的價格和價值難成正比,只有順遂市場改種經濟效益更好的玉米等,據統計黑龍江省大豆面積已從2005年最高峰的6323萬畝下降到2013年的3105萬畝,在8年間減少了一半;國產大豆產量從2010~2011年度為1510萬噸,到2011~2012年度降至1448萬噸,2012~2013年度進一步減至1260萬噸。
專家指出,除了受進口沖擊外,政策導向錯誤也是造成大豆種植面積減少的直接因素。當前,我國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強調的依然是以糧食產量為綱,而主要作為油料的大豆的地位在下降。其實,大豆含油脂20%以上,蛋白質40%以上,其本身的營養價值遠高于小麥、水稻、玉米。但我們現在沿用的是溫飽年代形成的糧食安全理念,盲目追求產量忽視質量,所以導致大豆被看作低產作物加以拋棄。在東北糧食主產區,有的地方官員過多地強調糧食的產量,使得政策導向上偏向于種植玉米,因為同等面積的玉米產量高于大豆產量,農民也樂于選擇前者。
喪失主導權力威脅糧食安全
由于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國際市場產量和價格的波動對國內的傳導沖擊作用非常明顯,國內壓榨企業曾多次被迫停產;同時,國外資本通過參股、控股等方式加強對豆類加工龍頭企業的控制,使產業鏈條受到較大的影響,削弱了國家宏觀調控的能力,不僅不利于國內市場的穩定和下游企業的生產,而且對我國糧食安全構成挑戰。
據悉,目前進口大豆已占據國內市場80%以上的份額,國內大豆產業已完全喪失了主導權,從豆農到飼料行業均受到影響。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表示,近期進口大豆價格下跌,導致省內大豆購銷低迷;另一方面,國內大豆產業被國際市場所控制,將明顯影響國內大豆產業盈利水平的穩定性。在國際大豆豐產年還好,一旦受惡劣天氣等不利因素影響,將很難保障原材料的供應,采購成本上漲會增加企業運營負擔,進而影響行業發展水平。另外,我國大豆壓榨企業基本分布在沿海,進口的大豆可以直接投入使用,相較于東北地區產的大豆,省去了一部分運輸費用。受此壓力,國內大豆售價則不得不跟著進口大豆價降低,利潤被嚴重擠壓。
事實上,現在依賴進口大豆的弊端已逐漸顯現,令我國大豆產業生存日益艱難。不僅如此,為了制造價格上漲氛圍,國際投機者一直在尋找各種炒作素材,如美國遭受天災被大肆渲染,造成中國企業恐慌而大量囤積,最終美國自動解除警報,市場價格也隨之下滑,中國企業因大批購進高價大豆而嚴重虧損。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幾年,國際大豆價格“一年之內上漲又下跌”的過山車行情出現多次,令國內的大豆壓榨企業苦不堪言,2013年,該行業出現大面積虧損,傳統東北地區豆油壓榨廠企業迫于虧損壓力而大部分停產。
調整產業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我國民眾的膳食結構將發生變化,食用糧食的比例在不斷下降,蛋白質、油脂加工產品將逐漸增多,大豆的優勢將被重新重視,中國對大豆的剛性需求會長期存在。國內再不重視大豆種植,產業安全將面臨危機。因此,調整產業政策,加強科技創新,扶持國內大豆產業發展已經刻不容緩。
專家介紹,近年來,國家對玉米及小麥等農產品實施保護收購政策,而把大豆排除在外,該政策使豆農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農民增加大豆種植面積的積極性較低。即便在政府保護耕地措施及相關惠農政策下,農民也將重心放在增加玉米的種植面積上,而大豆的種植面積增幅則不明顯甚至部分地區出現滑坡。在談及國產大豆收益較低的原因時,多數專家直指國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夠。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多年來一直呼吁保護僅存的國產大豆。他說,“我國大豆單產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果大豆依靠進口的話,就不是飯碗端在我們自己手里了。”國家應該從保障大豆種植面積以及大豆的收購、加工、流通等方面來加強對大豆產業的支持和政策保護。
中國大豆產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對我國大豆產業發展的嚴峻形勢,國家政策的導向和支持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國家應將扶持三大糧食作物的政策延伸到大豆,通過增加大豆主產區豆農貼息貸款額度、鼓勵企業按一定比例使用國產大豆等措施,提高豆農的積極性。
據悉,政府方面也已意識到高依存度對國內大豆產業的影響。今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提出,2014年,將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以保障農民收益;2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明確“傳承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的優良膳食傳統”,并要求扶持國內大豆產業發展。《綱要》指出,要充分發揮我國傳統大豆資源優勢,加強大豆種質資源研究和新品種培育,強化大豆生產與精深加工的科學研究,實施傳統大豆制品的工藝改造,開發新型大豆食品,推進大豆制品規模化生產。
業內人士認為,為了穩住大豆種植面積,首先可探索開展大豆目標價格補貼制度。目前,我國保護農民種豆收益的政策只有臨儲政策,這一政策是為農民保本而不是增收,對穩住農民種植大豆的作用非常有限。參考美國的反周期補貼政策,我國可以探索開展大豆目標價格補貼制度。如果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國家即對豆農實施補貼;第二,要進一步加強良種良法的研發推廣。加強大豆良種科技創新和推廣體系建設,建立起以大豆為核心的合理輪作制度,大力推廣以“壟三”栽培技術為重點的大豆栽培模式;第三,要實施非轉基因大豆保護戰略。可將地方特色大豆或大豆制品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商標,提高產品知名度和附加值;建議國家建立東北高油大豆等大豆產地標識體系,促進非轉基因大豆品質升級,打造非轉基因大豆品牌。
此外,要重視培育大豆加工企業。重點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競爭力強的企業;鼓勵和支持具有比較優勢的大豆加工企業,通過收購、兼并、租賃、控股和承包等方式,開展跨區域、跨所有制的聯合與合作,組建企業集團;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和專項等支持加工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鼓勵加工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進行合作攻關大豆加工技術;同時,引導大豆加工企業向園區聚集,形成一批產業鏈條完整、規模效應顯著的大豆加工集聚區。
業內人士表示,只有創新組織化、特色化、產業化和科技化建設,才能不斷挖掘大豆生產潛力,提高我國大豆產業的競爭力。只有加強科技創新,推廣優良品種,實施科學種植,努力提高大豆的產量和質量,做到增產增收,才能逐步降低對外依存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