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包括《后會無期》、《白發魔女傳》、《小時代3:刺金時代》以及即將上映的《黃金時代》在內的多部國產影片背后,都少不了影視基金的身影。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影視市場投資規模已高達315億元。然而,資金的介入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推動國內電影市場化和制作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則是可以預見的泡沫。
年內多部電影受基金追捧
以今年暑期檔輕松拿下5.2億元票房的《小時代3:刺金時代》為例,其背后的投資者之一就是樂視星云影視文化基金投資;作家韓寒的電影處女作《后會無期》,也同樣獲得了經緯創投的青睞;而眼下10月1日即將登陸全國院線的《黃金時代》,更擁有基石基金旗下的其石基金作為其獨家影視投資基金。據了解,其石基金目前投了8部影片,今年上映2部,此前8月份上映了《神秘世界2》,票房6200萬元,接下來便是10月1日即將上映的《黃金時代》。明年預計也會有兩部電影上映,其中一部為動畫片《瘋了!桂寶》,根據人氣火爆的漫畫改編,已經開始前期制作,預計明年暑假上映。
統計數據顯示,現階段315億元的影視投資中,共有28只基金參與其中,每只基金的資金規模均超億元。目前市場上較為活躍的影視基金有IDG新媒體基金、A3國際亞洲電影基金、“鐵池”私募電影基金等。而從單只基金的規模來看,中國影視出版產業投資基金和國影基金是行業內資金規模最高的,各自募集的資金已達到50億元。
“除投入影片以外,許多影視基金也會將觸角延伸至行業極具發展潛力的影視公司上。”影視投資人劉先生表示,目前影視行業的上市企業中,包括華誼兄弟、保利博納、華策影視在內,在其IPO的道路上都少不了影視基金的支持。
投資熱潮源自票房瘋長
提起引發這股影視基金投資熱潮背后的主要原因,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是源于國內電影票房的瘋長。2009年國內電影的總票房為62億元,同年上映的《建國大業》最終以4億元問鼎國產片票房。短短幾年之后,到了2013年,全國電影總票房便已經突破270億元,為2009年全國總票房收入的4.35倍,而其中,票房超過5億元的電影達到9部。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已經達到137.4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5%。
業內人士分析稱,除了整體票房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外,單片高票房的案例不斷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投資者影視投資的信心。以《人再囧途之泰囧》為例,3000萬元的投資最終斬獲了12.67億元的高票房,而隨后上映的《西游·降魔篇》也輕松拿下了12.45億元的總票房
影評人劉暢對此表示,以今年上映的《白發魔女傳》為例,盡管觀眾對于該片的評價普遍不高,但上映18天也累計獲得了3.86億元的票房。“在電影票房市場整體快速增長的背景之下,任何一部影片只要具有獲得高票房的潛力,即便是口碑再差,也會引來投資者的關注。”
抑制泡沫需靠投資模式創新
高達315億元的資本涌入,無疑已經成為影視行業快速發展的有效支持,但與此同時,業內人士認為這也將引發行業泡沫的產生。近兩年的影視投資熱背后,不乏大量的跨界資本。一方面,由于大部分跨界投資者對于影視并不了解,使得其投資行為過于盲目,最終只能賠得血本無歸;另一方面,投資者常常將資本只投注于一部影片,這無疑加大了影視投資的風險。大量失敗的投資案例,無疑給影視市場造成了“虛火”的假象。
因此,為了能夠有效降低投資風險,使影視投資步入良性運轉的軌道,無論影視基金的管理者,還是投資者本身,都應該創新投資模式,并樹立“拼盤投資”意識。“拼盤投資”的核心就在于不要將所有的資本只投入到一部影片上。影視投資向來伴隨著高風險,10部影片中能夠實現盈利的可能也就兩三部。作為投資者應當將有限的資本盡可能地分散開來,投入到多部影片中。
樂正傳媒研發與咨詢總監彭侃強調:“好萊塢電影發展之所以那么成熟,關鍵就在于它有一套規模化、工業化的生產流程。對于國內的電影市場而言,也應該借助資本的杠桿加速龍頭影視企業的產生,這才能真正有利于行業水平的提升。”
現如今,究竟是影視投資的黃金時代還是深秋時節、泡沫還是后盾?此中我們既看到了風險也看到了機遇,按巴菲特的話說,“大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