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4萬份有效問卷中,六成以上受訪者曾使用手機完成支付,其中,42%月移動支付金額占網上支付總額一半以上。
不過,在移動支付用戶快速增長的同時,移動交易終端正成為犯罪分子的重點攻擊目標,風險也迅速攀升。報告顯示,有10%的被訪者曾遭遇過網上交易詐騙,比2013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
專家介紹,目前使用WiFi進行網絡支付的安全問題已成為用戶的心頭大患,一些不法分子可以通過篡改DNS等手段將用戶的訪問轉跳至釣魚網站,更有甚者干脆截獲用戶網銀密碼。
“與此同時,公網受眾化終端大大增加了軟件下載中的入口風險。”中國銀聯風險監控服務中心主管王宇表示,“盡管二維碼只是讀取信息的方式,但也容易植入木馬病毒。”
專家提示,二維碼沒有防偽功能,只要有二維碼生成軟件就可以制作,手機一旦中毒,不法分子就可以借機盜取手機里的銀行卡號、驗證碼等信息。
騰訊移動安全實驗室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感染手機支付類病毒用戶數達到693.4萬,其中可攔截并轉發用戶支付短信驗證碼的手機病毒大規模增加,支付類病毒呈現出多種特征融合化發展的趨勢。此外,銀聯數據顯示,目前手機動態驗證碼接受度越來越高,有64%的受訪者使用手機動態驗證碼完成交易。但與此同時,以退款等借口騙取手機動態驗證碼的詐騙手段也明顯增多,遭遇過此類欺詐的受訪者占比達21%。
中國銀聯風險控制部總經理袁曉寒介紹,從欺詐損失看以小額為主,由于低于500元的欺詐案件達不到公安立案金額,消費者遭遇此類問題維權艱難。
專家建議,在支付過程中,持卡人要妥善保管好個人信息和銀行賬戶信息,不要輕信“低價”網站以及郵件、短信、聊天工具發來的鏈接,并注意保護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安全。
“支付產業各方應加大移動支付的風險防控研究和安全合作,健全移動支付的法律法規,共同打造安全支付生態環境。”袁曉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