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域名糾紛層出不窮,互聯網品牌侵權案例比比皆是。如何盡快建立并完善互聯網品牌保護機制,為此筆者采訪了業內專家。
互聯網域名屢遭搶注
在近日舉辦的2014互聯網時代中國品牌保護與發展高峰論壇上,互聯網域名保護再次引發熱議。互聯網既為品牌影響力提升立下了汗馬功勞,又為侵權搭便車者提供了平臺,互聯網域名保護不力,正在悄悄蠶食企業的品牌價值并掠奪企業的商業利益。
很多業內人士都表示,與商標對應的域名搶注正在對企業構成巨大威脅。商標越知名,在不同新通用頂級域名下被搶注仿冒的可能性就越大。筆者了解到,2014年2月,因商標對應域名被搶注,美國著名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在進駐中國市場時只能無奈更名。而這個域名的搶注者曾向特斯拉公司索要3000萬美元用于贖回域名。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發布微博公告,稱已成功調解了特斯拉與廣東商人占寶生之間涉及商標、著作權、不正當競爭等一系列知識產權案件。特斯拉正式發布聲明,宣布與占寶生達成和解,特斯拉在中國對其商標擁有無可爭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并取得了后者名下的有關域名,占寶生承諾無償放棄使用“TESLA”等有關標識。至此,今年以來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斯特拉商標爭奪戰”終于落下帷幕。
企業域名被搶注,從而被迫以高價或者天價買回域名的事情頻頻發生,也催生了一個新興的職業和一群職業人——“米農”。他們在域名開放注冊后,會立即大量搶注各種有可能變得熱門的域名,希望將來能賣個好價錢。對應域名的丟失,不僅使企業標識不清,還傷害了企業形象,損害企業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域名的喪失意味著企業品牌不能與互聯網建立有效對應,品牌在互聯網的陣地完全喪失。
據悉,此前小米為了收購“mi.com”域名花費了2244萬元,而京東為了購買“jd.com”這個域名,更是花費了3000萬元。為此,不少大企業甚至愿意花費用去注冊各種與自己相關的域名。三星、亞馬遜等眾多國外知名企業在進入中國之后,也都注冊了相關的英文和中文域名,以防止此類商標類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