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噴灑到作物或土壤中,經過一段時間,由于光照、自然降解、雨林、高溫揮發、微生物分解和植物代謝等作用,絕大部分已消失,但還會有微量的農藥殘留。殘留農藥對病、蟲和雜草無效,但對直接或間接用于治療疾病的人卻會造成危害。隨著農藥行業的不斷發展,農藥使用范圍不斷擴大,一些藥商為保產增收使用農藥減少病蟲害,這些行為不禁令人擔心別因為農藥殘超標毀了中藥。
臺中藥材檢出農藥殘留
臺灣消基會于2014年9月間,至臺北市、新北市的中藥行及參藥行購買紅棗、枸杞、仙楂、何首烏、黨參、金銀花等中藥材,共計50件樣品進行檢驗。結果在抽驗的12件紅棗中,有9件、高達75%不合格,甚至含有不得檢出的殺菌劑。而金銀花更夸張,4件檢體全中鏢,100%殘留2到4種農藥。另外,枸杞有3件、仙楂2件、黨參3件均檢出農藥殘留,同時還驗出不得檢出的殺菌劑“待克利”等,還有2件驗出重金屬鎘的殘留。
根據臺灣消費者文教基金會1月6日公布市售中藥材檢驗結果,50件抽測樣品中,有21件、佔總數42%驗出農藥殘留;另有2件驗出重金屬鎘殘留,長期進食會導致腎功能失調,影響鈣質吸收,造成骨質疏松甚至變形。臺灣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科長陳聘琦表示,在有益于民眾使用中藥材頻率很高的常見中藥材中,目前有91種訂定重金屬、農藥等異常物質監測標準。
中藥行業出現信任危機
國際上某組織發布的《藥中藥:中藥材農藥污染調查報告》所引起的所謂“中藥農殘”風波過去已一年多了,其后中藥農殘報道也有不少。農藥殘留超標現象,不禁讓人擔心中藥行業就此出現信任危機。
農殘超標恐怕與源頭不無關系。以前,中藥材尤其是傳統藥材的來源大多靠野外采集,“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讓人對其藥效產生美好期待。如今,中藥材規模化種植已是大勢所趨。
一些藥農為了保產增收減少病蟲害,大量使用各種農藥,甚至是國家明令禁止應用于藥材上的農藥,導致農藥過多殘留,人為地降低了藥材質量。“藥材好,藥才好”,一旦藥材自身的質量與安全無法保證,恐怕再好的宣傳都難以讓消費者信服。
要解決中藥農藥殘留應從整個體系建設入手,改變依賴化學生產方式,破解農藥殘留之困是基礎工作之一。抓好中藥材質量必須從根源入手。
最大限度控制農藥殘留
在農藥使用范圍和使用量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控制農藥殘留,保證人畜安全、健康,已成為需要解決的問題。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控制農藥殘留呢?
行業專家表示,可以合理使用農藥應根據中藥材收獲物的不同,根據農藥的性質、病蟲草害的發生、發展規律,辯證地施用農藥,力爭以最少的用量獲得最大的防治效果。合理用藥一般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對癥用藥,掌握用藥的關鍵期與最有效的施藥方法;2.注意用藥的濃度與用量,掌握正確的施藥量;3.改進農藥性能,如加入表面活性劑以改善藥液的展著性能;4.合理混用農藥。
另外,安全使用農藥按照《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農藥安全使用規定》、《農藥安全使用標準》等規定也很重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特別是高毒、高殘留農藥不得用于中藥材上,施用農藥一定在安全間隔期內進行。
唯有從嚴把關藥材生產和流通的各個環節,嚴禁劇毒農藥使用,逐步實現有機種植,利用現代物流科技,做到藥材的可追溯、能監管,“藥材好,藥才好”的目標才能實現,中藥才能真正成為治病救人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