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肉”的消息上周被公布出來,立馬引起各方驚嘆和熱議。海關總署查處走私凍品貨價超30億元,包括凍雞翅、凍牛肉等副產品10余萬噸,甚至有超四十年的陳年“僵尸肉”。它們悄無聲息地出現在宵夜攤、餐廳。
根據已披露的陳年肉集散城市長沙為樣本,涉事10萬噸凍肉折合2億斤,以餐館最常見的青椒肉絲為例,每盤用凍肉250g,可做出2億盤青椒肉絲。這意味著,722萬人口的長沙以每天人均一盤的速度,需27天才能全部吃完。如果以散裝雞翅每個50g來算,可做出20億個烤翅。700多萬長沙市民每天吃一個雞翅,需277天才能消耗完。
當然,消息也引起了質疑,有人指出四十多年的倉儲、冷凍費用超過了凍肉本身價值,走私并不劃算。
“僵尸肉”到底來自哪里?是否能檢測出實際肉齡?帶著這些疑問,新京報記者采訪初步還原過期陳年凍肉的來源和流向,“僵尸肉”多為國外替換的戰略儲備物資,流向二三線城市的小餐館。更令人擔憂的是,“僵尸肉”還面臨肉齡檢測難,無法判斷出實際存放年齡。
“對牛羊肉等凍品的保質期,國內規定一般是8個月到12個月左右,超期后不得解凍。但國際上其他國家保存時間要更長,普遍達2年。”中國肉類協會副秘書長高觀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雖然各國對冷凍肉的保質期有詳細規定,但冷庫的管理水平也參差不齊,并非全部嚴格執行標準。
事實上,陳年戰略儲備肉的身影在國際上也是屢次出現。2010年,俄羅斯內務部經濟安全局在別爾哥羅德州破獲一起肉制品走私案,在冷戰期間儲備、凍齡超過30年的“戰備肉”從美國、巴西、比利時、加拿大經烏克蘭走私入俄,犯罪團伙從事此勾當已有數年時間。
在過期肉流向國際市場中,肉制品銷量顯著增加的中國首當其沖。其實,長沙海關破獲的“僵尸肉”走私案也并非首次出現。去年10月,長沙市工商局曾檢查湖南紅星冷凍食品有限公司,查獲豬肚、鳳爪、豬腳等動物產品25.3噸,大多數超過保質期24個月,部分進口凍肉沒有入關證明,涉嫌走私。
多家食品安全檢測機構和專家向新京報記者表示,根據目前技術手段,一般能對肉質的感官、微生物等指標進行檢測,以此來判斷其是否過期,但很難直接判斷出陳年凍肉的實際存放年齡。
國內現有的肉制品檢測標準為GB2707-2005鮮(凍)畜肉衛生標準、GB/T1723-2008鮮凍分割牛肉等衛生標準。其中,對肉制品檢測集中在色澤、黏度、氣味等感官指標,凍禽解凍失水率、揮發性鹽基氮含量等理工檢驗指標,菌落總數、大腸菌群、沙門氏菌等微生物指標。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學會農產品貯藏加工分會理事長南慶賢介紹,陳年凍肉在長期儲藏中表面會出現發黃、發褐甚至氧化發黑,其肉質細胞中的營養早已流失,纖維質也發生變化。而“進口走私中儲藏環境很難保證,車內一旦到達0以上的解凍條件,凍肉化開后會迅速滋生細菌導致腐敗。這時候即便再次冷凍,肉質還是存在大量對人體有害的病菌。”
針對“僵尸肉”,目前江西、廣東、黑龍江、安徽、重慶等多省市食藥監局已展開了專項整治,批發市場、大型倉儲食品凍庫、餐飲企業重點檢查凍肉來源是否合法、是否超過保質期。
有食藥監局要求,凡是銷售進口凍肉產品的,一律要求經營和提供海關和出入部門出具的有效合格證明。對未提供相關證明的,一律停止銷售、下架封存并做好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