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奶粉
近日,來自美國的食品巨頭亨氏食品公司,將其位于英國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工廠賣掉。
據稱,這家工廠位于英格蘭西北部坎布里亞郡肯德爾鎮,主要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和谷物食品,產品主要出口中國市場。
當國際食品巨頭正在為爭食中國奶粉市場而焦頭爛額之時,亨氏中國卻將其為中國生產奶粉的英國工廠賣掉,并將其變為自己的代工廠,此舉意在節約成本。
這是繼2010年進入中國奶粉市場以來,亨氏首次出現賣廠事件。此前,亨氏曾在中國建了全球最大的嬰幼兒食品生產基地,但都是以生產米粉等嬰幼兒輔食為主,該塊業務也是亨氏在中國區的主推業務。其奶粉業務在中國5年,始終沒有擠進外資奶粉品牌前十的行列。
2014年4月底,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公布首批獲得注冊的乳品境外生產企業名單,亨氏英國生產基地曾位列其中,不過,該基地正是此次被賣掉的位于坎布里亞郡肯德爾鎮的工廠。
亨氏上述生產基地的奶源來自其位于坎布里亞郡國家森林公園的牧場,此前曾有消息稱,該牧場采取的是重質不重量的經營方式,自然放牧,一年四季都有專用的天然食物和營養補充劑,為確保乳品質量,每頭牛每天最多只允許擠兩次奶。
“我們期待未來幾年,在中國的奶粉業務銷售額能夠翻番。”進入中國奶粉市場不久,亨氏全球董事會主席、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孫博廉曾向媒體表示。
不過,“很可惜,亨氏在中國區的奶粉銷售業績一直很一般。”曾多次前往歐洲考察奶源的某中國奶粉品牌創始人陳源(化名)告訴記者。他還表示,訂單上不去,工廠的生產成本就顯得越來越高,將工廠賣掉,很明顯是為了節約成本。
據了解,亨氏將該工廠出售給當地一家營養保健品公司。相關交易信息顯示,未來兩年該營養品公司還將繼續為亨氏的中國市場生產奶粉。
“對于一個市場銷量不是很好的企業來講,代工廠要比自己的工廠至少節約20%的成本。”陳源說。
對于陳源所提出的亨氏為了節約成本一說,此前也有信息可以印證。
2013年,亨氏在上述工廠裁撤了45個管理職位,其余在該工廠工作的92名雇員也轉移到新公司,而原因就是其向中國市場出口奶粉成本過高。
2013年7月,國內奶粉掀起并購潮、洋奶粉負面新聞不斷倍增之際,亨氏還曾宣布未來將計劃把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承包給新西蘭的恒天然公司,同時縮減在英國的奶粉工廠,而做出這項決定原因同樣也是奶粉自英國運到中國的運輸成本過高。
不過,跟恒天然的合作最終沒有達成,因為當年8月,恒天然被爆出“肉毒桿菌”事件。
目前,亨氏在中國銷售的所有嬰幼兒配方奶粉仍然來自英國。
“此次賣廠應該也是亨氏出于全球戰略的考慮,目前亨氏其他產品的銷售都很好,只有奶粉業務始終上不去。”陳源表示。
另據亨氏集團公告,亨氏還將進一步出售其嬰幼兒食品業務。
保守慢行
對于亨氏此次出售工廠,一接近亨氏中國人士稱,主要是因為亨氏太過保守的戰略所致。
他表示,亨氏在中國的部分奶粉銷售采取招代理商的模式,而這種模式曾導致亨氏奶粉出現質量安全事件。
亨氏杭州的一代理公司向記者表示,確實如此。
不過有著近20年奶粉企業管理經驗的陳源認為,亨氏的主要問題還是自身定位問題。他表示,亨氏2010年進入中國奶粉市場,意在借“三聚氰胺事件”,像其他外資品牌一樣分得屬于自己的一杯羹。但實際上,當時中國奶粉市場格局已經穩定,多美滋、美贊臣、惠氏、雅培等外資品牌合計占市場總額的70%,此外,這些品牌對中國市場的培育也已經成熟。亨氏此時進來已經有些晚了,除非有大動作,才有可能爭取一席之地。
但是亨氏的風格一向以“穩健”著稱,他們不可能有大動作。
另外,亨氏在定價策略上也出了問題。當時中國消費者正處于“買貴”的心理階段,那些定位高端奶粉的外資奶粉品牌的價位普遍在350元/900g,甚至更高。而亨氏則普遍在200元左右,甚至3段在100多元。
“中國消費者當時很不理性,他們根本不會買亨氏低價的賬。”陳源說。
對于亨氏的保守派作風,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早有耳聞。曾有人評價亨氏在中國市場反應遲緩。不過,亨氏最新合作伙伴、被稱作“股神”的巴菲特卻很欣賞亨氏的這種保守和遲緩,稱“其管理層管理有方,有組織紀律又能持續降低成本”。2013年,巴菲特聯合巴西首富若熱萊曼(JorgeLemann)斥資280多億美元將其收購。
對于亨氏,中國乳業分析人士宋亮也表示,亨氏奶粉這幾年在中國銷售很一般。此前亨氏曾借道恒天然,除了想節約成本,還想擴大銷售,但是最終沒有達成合約。
而眼下,經過近兩年的調整,中國奶粉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幾大外資品牌依然占據主要份額,這其中包括國產外資品牌,而國產品牌自身也在試圖崛起,亨氏面對的環境將更加艱難。
更多最新奶粉行業市場分析信息請查閱靈核網發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