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業“生態”岌岌可危。以螺桿機為例,2001年至2011年,中國市場的雙螺桿壓縮機發展經歷了黃金十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可是,由于行業的急功近利,瘋狂地擴大產能,造成供求關系嚴重失衡。據2014年統計,全國共有壓縮機企業約500家,主機生產企業200多家,其中螺桿壓縮機產能達到40萬臺,庫存高達15萬臺。而2015年國內市場需求才15萬臺,這意味著全行業一年不生產庫存都能滿足需求,而國際市場的需求也僅和國內相當。讓情況更加復雜的是,外資品牌還在不斷進入中國,而國內的新品牌也在不斷增加。以壓縮機生產具有代表性的上海為例,2014年上海市共有獲證生產企業65家,相對于2013年獲證生產企業增長了10家。各壓縮機供應商只能采取降價、降低首付款和激進的信用銷售來降低門檻,以便銷售更多的設備。
可是,市場的真正需求并不依賴于制造商的產能,經濟刺激帶來的短期繁榮只是把未來的需求提前兌現,通過各種花樣繁多的促銷手段制造的“人造牛市”并不能長久,打破供求關系的平衡只會給制造商、代理商、銀行以及用戶帶來愈加嚴重的財務風險。當市場保有量遠遠超過市場需求時,設備的投資回報率也隨之降低,直接影響到客戶的還款能力,造成代理商債權增加,信用銷售風險劇增。
對市場和銷量過分的追求破壞了行業的生態環境,最終的結果是傷害了行業中的每一個人:制造商、代理商和用戶。
根據行業協會統計,壓縮機全行業根據76家會員企業上報數據顯示,2014年度實現銷售收入1690525萬元,同比下降3.3%,增速較去年同期回落6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成本1306978萬元,同比下降2.62%,企業運營整體效益下降。76家企業中,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的企業占37家,其中,增長20%的企業有13家;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的企業占39家,其中,下降20%的企業達19家。
10年來,廠家不斷刷新價格底線,甚至出現“零首付”、減配等一個個“創新”的營銷策略,卻很少有人認真評估一下這些激進做法給代理商帶來的風險和傷害。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