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傳出,阿里集團或將最早于今年第四季度進行IPO,但會選擇在中國香港上市,而不會考慮在美國掛牌。外媒指出,阿里集團不愿在美國上市的主要原因是,美國過為嚴格的審計壓力和會計標準。
阿里集團表示,有關上市的傳聞,目前阿里集團官方都不會發表評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目前尚未選定承銷商。
但此前曾有阿里集團高管對媒體透露,美國和香港的資本市場都希望借助阿里集團的整體上市來激活當地股市。
一名美國對沖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無論阿里集團在何處上市,都將帶來一場不亞于上市的資本裙帶效應,目前美國貨幣量化寬松計劃開始收緊,這也將對美國IPO市場帶來負面影響。
此外,他對本報透露,從他得到的消息來看,阿里集團的上市更有可能在2014年進行,那時市場環境會更加成熟,也能給阿里集團留出更多的觀察時間。
另一美國對沖基金EJF Capital人士向記者透露,阿里集團在香港上市是一個“靠譜的消息”,馬云不喜歡跟華爾街打交道。
多重因素考量
首席策略員蔣有衡對本報記者表示,香港對資金來往限制較少,尤其是大規模融資的中資股,更適合在香港上市。但也有觀點認為,作為比較成熟的科技股市場,更適合阿里集團的業務模式。從阿里巴巴B2B公司上市后的表現來看,香港聯交所的活躍度并未讓阿里集團滿意。
華興證券(香港)董事總經理溫天立對記者表示,從目前來看,阿里集團選擇在香港上市的可能性更大,淘寶面臨的知識產權問題可能不利于阿里集團在美國上市所獲得的高市值支撐。
也有投資者表示,美國的資本生態較香港更為復雜,除較為嚴格的審計之外,美國二級市場的做空機構更為活躍。從過去一年中概股屢遭做空機構打壓,以及VIE事件的影響后,一旦阿里集團在美國上市,其自身的較大市值以及歷史爭議(如支付寶股權轉移事件),可能會給做空機構帶來更大的積極性。
而阿里方面也一直希望保持上市后股價的長期增長性。上述投資者稱,阿里集團并不希望一定要以過千億美元的市值在二級市場上市,從Facebook上市后股價低迷的現象以及破發后依然保持強勁增長的走勢來看,維持優良的股價走勢則更為重要。
此外,在一些敏感業務上,阿里集團也并不愿接受較為嚴厲復雜的審計。
目前,阿里集團所涉及的業務包括阿里巴巴B2B業務、大淘寶、天貓、阿里云、阿里金融、“三馬”公司,以及近日宣布啟動的大計劃菜鳥網絡公司。除此之外,阿里集團還涉及數十項投資業務。
從所涉業務來看,與金融相關的有涉及小額貸款和擔保業務的阿里金融公司、涉及互聯網保險業務的“三馬”公司,以及與物流相關的菜鳥網絡公司,可能是阿里集團方面不愿詳細披露的業務內容。
今年年初,阿里集團宣布成立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將阿里金融公司、“三馬”公司,與此前已徹底剝離出阿里集團的支付寶進行合并。但除支付寶已不涉及阿里集團股權之外,阿里金融公司和“三馬”公司的控股方均為阿里集團。
一名阿里集團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未來可能會逐步解決與阿里集團之間的產權問題,以規避在國內展開的金融業務在境外上市的披露風險。而阿里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也曾對外界表示,支付寶的轉移主要為金融服務由外資持有不太安全。
此外,一旦阿里集團上市,菜鳥網絡的會計審計也將較為復雜。
目前,阿里集團持有菜鳥網絡的43%股權,為控股方。菜鳥網絡計劃的總投入在3000億人民幣左右。而從阿里集團方面釋放的消息來看,菜鳥網絡所涉及的倉儲概念并非與傳統的物流倉儲概念一致,而更像是一種物流業的商業地產。主體包括:自建倉儲、淘寶賣家創業孵化器、服務器和IT設備安置,以及第三方物流的產業園。
如果如此,上述賬目所涉及的地皮審批以及各項軟硬建設投入,包括地方政府的支持等審計過程將較為復雜。此外,目前國內物流公司也未有在美國上市的先例。
做大估值準備
不過,阿里集團的確在為上市前的籌備展開動作。
披露的文件顯示,在阿里集團第一次股權回購時,雅虎與阿里集團簽訂有一項鼓勵性條款,即:阿里集團需在2015年年底前可選擇在美國或香港上市,在特定情況下可在中國內地上市,IPO的發行價對應的阿里集團整體估值需在735億美元以上,雅虎有權為阿里集團指定一家承銷商;而如果阿里集團方面沒有在2015年年底前上市,則雅虎有權自行處理所擁有的阿里集團余下股權。
目前,雅虎仍持有阿里集團20%股權,不過,阿里集團已經在上市前為再回購10%股權做出表態。這意味著阿里集團將遵守與雅虎簽訂的鼓勵性條款,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上市。
不過,目前阿里集團的整體估值仍在735億美元之下。今年2月,對阿里集團的估值為500億美元。但隨著阿里集團不斷對投資并購展開披露,一些投行也在不斷上調阿里集團的估值。今年5月,對阿里集團的估值評定為700億美元。該估值已較去年9月阿里集團首次回購雅虎股權的估值整整提升了1倍。
有分析認為,投行不斷上調對阿里集團整體估值,也可看作是為阿里集團盡快達到735億美元估值限制排除障礙。除戰略入股微博做大社交概念、3000億投入涉足物流外,阿里集團也于今年5月完成了80億美元的授信融資,較大現金流的涌入有利于對整體估值的放大。
據了解,此次80億美元授信來自于澳新、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星展集團、摩根士丹利、瑞穗實業銀行、匯豐和等9家銀行。相對于去年80億美元融資,此次融資的成本更低,是沒有任何抵押物和股權稀釋的授信融資,并支持阿里集團在授信范圍內隨時提款的需要,主要為:25億美元的3年期貸款、40億美元的5年期貸款、15億美元的3年期循環信貸安排。而上一輪80億美元融資包括:價值15億美元的可轉換優先股、價值25億美元的普通股新股以及40億美元的銀行貸款。
值得注意的是,匯豐、摩根大通并未參與過阿里集團前一輪融資;而前一輪參與融資的國開行、中投、中信、博裕資本等4家國資背景銀行,并未參與阿里集團的此輪融資。
此次80億美元融資的9家銀行為何愿意成為阿里集團無股權稀釋的提款機?或許,對這些參與銀行來說,這背后是以低成本借貸換取承銷商資格的競爭砝碼。目前,阿里集團方面并未選定承銷商。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