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正成為熱門關鍵詞,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地方政府,無論是海外市場,還是國內市場,都給予新能源汽車以極大的熱情。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不可或缺的鋰電,也迎來了發展的輝煌時期。但是,缺乏核心技術、產能嚴重過剩,國內鋰電企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跡象,并陷入價格戰。
行業分析師指出: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1月,國內新能源汽車(包含ev、phev、hev)產量為3190輛,較上年同比上升16%;2月,產量為1837輛,較上年同比持平。不斷增加的電動汽車大大刺激了國內鋰電企業的熱情。
但是,在鋰電企業不斷投資投產的同時,相關的技術卻沒有跟上。雖然國內鋰電正極材料的產銷量占據全球市場的40%以上,但大多主打中低端市場,技術門檻較低,大量投資來源于技術積累較少或無技術積累的其他領域。中國鋰電池行業面臨的核心技術缺乏、整體自動化水平低、同質化競爭等老問題沒有解決,當前又增加資金緊張、負債率上升、庫存增加、毛利率下降等新問題。一方面缺乏核心技術,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斷進入,導致行業內競爭更加激烈,企業只能大打價格戰,進一步使行業的利潤壓縮。
價格戰使得大部分企業毛利率被壓縮至25%-30%,凈利潤基本在5%-10%,利潤空間所剩無幾。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負極材料均價已從2010年的7.95萬元/噸,降至2013年的6.5萬元/噸,年均跌幅達6.5%。加上客戶拖欠款時間長,導致企業應收賬款占比過高,不僅加大營運資金的占用,不利于經營效率的提高,而且也使企業埋下了資金鏈斷裂的隱憂。
目前,我國鋰電材料普遍產能過剩,導致供需失衡,下游議價能力提高,價格無序競爭已經成為常態,同質化競爭只會帶來惡性競爭和更低的行業利潤,未來鋰電總體價格競爭會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