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我國受到高度重視。我國政府始終將之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努力方向,特別是將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綠色發展作為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引導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2013年,我國萬元GDP(能耗下降3.7%,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7%,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7.9%。在低碳發展領域,目前我國水電裝機、核電在建規模、太陽能集熱面積、風電裝機容量、人工造林面積等均居世界第一位,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貢獻。廣大企業積極轉變發展理念,通過淘汰落后產能、開展能耗總量控制、積極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等手段,加快了可持續發展的步伐。
需要看到的是,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經濟總量增長與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的矛盾將在很長時間內存在,發展中遇到的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堅持問題導向,著眼于建立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今年的我國《政府工作報告》確定了能源消耗強度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2%的目標和任務,明確提出要“下決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出重拳強化污染防治,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強化環保、能耗、技術等標準,推進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顯示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決心和意志。
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我國廣大企業應當更加積極主動地行動起來,創新發展理念和工作思路,制定并實施全面過硬的措施,將企業可持續發展不斷推向深入。
積極融入新型城鎮化進程,拓展可持續發展的新空間。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矛盾最為突出的時期;許多城市、區域霧霾頻發,環境治理能力遠遠跟不上城市規模擴張的需求,已經威脅到我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此需要完善城市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遏制以生態環境損失為代價的城市發展道路,這既需要政府的規劃和引導,也離不開企業的廣泛參與。
廣大企業應該緊緊抓住我國城市化帶來的新一輪發展機遇,既要做好自身的節能減排工作,又要積極融入到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去。要認真研究和把握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融合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商業機會,前瞻性地布局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技術和新產業,努力將我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推上新臺階。當前,特別要關注“智慧城市”建設、都市圈規劃調整、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中涌現出來的巨大商機,在城市化進程中不斷拓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新空間。
優化投資結構,加強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和改造。
技術進步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優化投資結構,加大技術創新與改造投入。需要強調的是,當前我國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檔期,宏觀調控的政策取向是將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在這樣的形勢下,加強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和改造,對于企業發展提質增效和升級,是更加現實的選擇。要積極主動開展技術攻關,著力解決制約節能減排的一些技術瓶頸,力爭在高效節能、資源循環利用、低成本減排等共性、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一批整體帶動性強、對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核心技術。要進一步加強現有生產環節與設備的技術改造,重點圍繞節能降耗、污染治理、清潔生產等方面,引進、吸收及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節能減排技術。要加快推進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圍繞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重點環節,充分發揮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作用,進一步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提高企業在節能減排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轉型升級。
產品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國企業還需要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推進轉型升級。
企業要注重實施“差別化”發展戰略,通過技術、工藝和裝備的升級改造,提高傳統產業的節能降耗、安全環保、品種質量水平;大力開發和生產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提高單位能源產出率,增加高端產品和精細化產品的比重;要努力實現生產“通用型”產品向“專用型”產品轉變,“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高能耗”產品向“低能耗”產品轉變,延伸產品價值鏈,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要把發展壯大節能環保產業作為行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抓手,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綠色建筑等高效節能的產品和服務,將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生機勃勃的朝陽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形成可持續發展新格局。
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在企業信息化過程中,既要注重把信息技術和生產過程技術結合在一起,以大幅提高生產的自動化和精細化水平,從而在生產環節有效降低物耗、能耗,減少排放;還要注重把信息技術應用在企業管理層面,以優化和重構過程管理、物流管理和資金管理,實現節能增效,降低運行成本。
互聯網為“兩化融合”開啟了新的前景。當前,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出現促進了“兩化融合”的深度發展。
傳統的互聯網企業將越來越多的向線下實體企業滲透,線下實體企業也越來越依賴網絡平臺,線上線下企業融合發展漸成趨勢。最近阿里巴巴和海爾,騰訊和京東的戰略合作就是典型事例,這些產業巨頭跨越相互之間的界限,實現產業的互聯互通,將生產制造能力、信息流和物流進行大范圍的整合,使得社會經濟活動更加精準,資源的冗余和浪費大大減少,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廣大企業應該主動順應互聯網的發展潮流,努力找準自己在“產業互聯時代”的立足點,力爭在“兩化融合”的產業新格局中實現更高水平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