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一個新時代的起點,重新認知中國經濟。新一屆黨中央集體的經濟思路正逐步明晰,經濟頂層思路雛形已現。如何理解經濟新常態?新常態下,中國政府該如何協調與市場的關系?新常態下,中國企業家和投資家們如何為企業找尋新的發展動力?
林毅夫(北京大學國際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全國工商聯專職副主席)
中國從2008年開始還有20年增長8%的潛力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后平均9.8%的經濟增長率,一直持續到2011年,新常態下,增長率被往下調,2011年一季度以后每季度都在下滑——我們確實有結構化問題,但是經濟下滑主要是外部環境因素。個人認為,今年可以GDP增速達到7.5%左右的目標。
我們和發達國家不一樣,發達國家在危機之后經濟會疲軟,我們是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和城市化的投資、政府財政赤字小、民間儲蓄大、4萬億的外匯儲備,這些使得政府可以通過財政經濟措施對經濟進行微刺激。
我相信,中國從2008年開始還有20年增長8%的潛力。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考慮到“兩個翻一番”的目標和當前經濟,我認為,今年到“十三五”期間應該是7%到7.5%的增長率,在這里面,金融風險是可控的。
企業的機會有二:一是,海外并購,在制造業上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導致了產業升級的重要性;二是,中國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到國外的機會,通過轉移到工資水平低的地方來獲得利潤。這不光是越南柬埔寨等地,中國經濟體量很大,必須看得更遠。這樣的地方在非洲,非洲有十億勞動力,是全世界工資水平最低的地方,也只有非洲才能承接中國這么大的體量。
馬蔚華(原招商銀行[-2.54% 資金 研報]行長兼首席執行官、香港永隆銀行有限公司董事長)
新常態背后是經濟結構的優化、增長動力切換、制度環境改變
新常態首先是不可能有這么高的增長了,這不簡單是一個數字概念,背后更多的是經濟結構的優化、增長動力切換、制度環境的改變。我認為“老常態”也沒有必要去追求,新加坡財長曾經對我說過很震撼我的話:“你們的高速增長令人矚目,但是對我來說沒什么挑戰。”所以,即使是7%的增長,也應該是有技術含量、有競爭力的增長,這并不簡單。
中國經濟增長,第三產業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消費超過了投資資本,對外投資增長超過外資流入速度,成為凈資本輸出的國家。但是客觀地說,中國還處于“走出去”的初期,(總量)只相當于美國的十分之一;并且不平衡,海外并購多在亞洲,產業則集中在資源、制造業、貿易等;水土不服,缺乏跨國經營的能力;成功率不到百分之五十。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機會很大:發達國家還沒有完全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非常希望資本流入;再工業化,西方再次重視實體經濟;新興市場也需要外圍的資本。
我對企業的三點忠告:第一,要有清晰的戰略,不是單純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要和本土的企業一致,1+1大于2,并且堅定不移;第二,要抓住目標實體;第三,并購以后的整合,這是所有環節最重要的。這些不是理論問題,都是實際問題。
夏華(依文企業集團董事長):
好企業要有造物、造勢、造人的能力
做品牌的人在這個時代應該守得住,好企業永遠有自己的標準。首先要有造物的能力,這里不是指生產產品的能力,是能夠創造獨特價值的能力。Burberry的CEO曾經跟我說:我們一直站在時尚前端不被潮流所束縛;我們一直在變化,消費者卻一眼就能認出我們的品牌。這兩句話讓我挺震撼的,這才是極致的造物能力,只要企業能做到這樣就能一直站在時代的前端不被淘汰。這個時代是練內功最好的時代,不用天天去關心全世界到底發生了什么。管理一個企業,誰需要知道什么很重要,知道自己做什么非常重要。第二,企業要有造勢的能力。第三,企業還要有造人的能力,一個好企業有一個好的氛圍,讓一個平凡的人成為英雄。
馮侖(萬通控股董事長、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
房地產業的新常態是面向客戶和市場去調整商業模式
市場在不停變化,用時下的話倒過來說就是“昨天你讓我高攀不起,今天我對你愛答不理”,現在客戶就是這樣對待我的。市場變化帶來最大的變化,就是企業的行為、判斷、戰略路徑都要變化。
從企業來看至少有四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和“長個”相比,全面發展是新常態,也就是說房地產企業不光考慮規模、速度、營業額,更要考慮產品服務線,包括經營模式、商務住宅的各種業態。
第二,如果說過去是快樂,今天就是“痛并快樂著”,前者是無憂無慮的兒童狀態,后者才是成人狀態。這個行業就不再是簡單的業績一直發布喜報的日子,而是由長期發展帶來的思考,是轉型和重新出發的一個市場。
第三,商業模式的變化,過去的開發模式是制造業的模式,競爭的重點是比誰成本低、規模大、速度快,今后是由這種模式轉化為以營運為核心帶動開發的模式,也就是原來的不動產商業模式從制造業變成了服務業,而服務業又帶來了營運、金融、互聯網三種模式。
最后,以前我們是干力氣活,今后是手藝活,制造業是力氣活,服務業是手藝活,以前掙利潤,今后掙小費。今后的地產公司如果在資產管理營運上面沒有巨大的能力,就將淪為一個建筑公司。以前地產商在話語權里有一定力量,今后地產商將退出主流話語,少說話。
不管發生了什么變化,從房地產行業來說,所謂新常態,就是面向客戶和市場去調整我們的商業模式,改變增長方法,在社會中調整企業家的角色,雖然痛并快樂著,但是我們生命力很持久,我們仍然在痛苦中閃耀能量。
華生(東南大學經管學院名譽院長):
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因素都發生了變化
中國經濟已經增長了三十多年,以后的經濟還是看好,還是有潛力,但是潛力發揮不出來也沒有用,應對的挑戰還是很尖銳,因為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因素都發生了變化。
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的增長可以說四輪驅動,第一是靠對外開放,開放的意義絕對不亞于改革的意義,現在早期的落差帶來的后發優勢已經大大縮小,負面因素不斷增加。第二是靠市場化,以及用自己的方式推動私有化。但是三十五年前提的第一步政企分開都沒有做到。第三是靠農村包產到戶煥發活力,在此基礎上城市改革,沒想到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幾億農民工。現在這些因素的推動力在消失,問題卻在突出。第四是和地方競爭有關,財政承包和地方競爭。這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經商場所。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實現2%是沒問題的,但這些因素是支撐不了7.5%的中高速的增長。什么可以支撐?只有靠這個階段的結構轉換,最大的結構轉換就是,人口從低產出的農業部門轉變為高產出的工業部門和第三產業。個人認為,今后20年中國經濟還能保證5%以上增長的速度,這是所有發展中國家所具備的經濟動力。
江南春(分眾傳媒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
移動互聯時代,生活媒體如何形成化學反應?
分眾已經成為除了CCTV最大的媒體和廣告商。智能手機產生的時候就給我們帶來非常大的挑戰,因為移動互聯網讓你在每時每刻都在低頭看手機。PC互聯網已經崩潰,門戶的時代結束了。可以說一個手機導致很多血案的發生。
既然手機搶了我們的錢,手機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正能量呢?我覺得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傳播的基本組織是生活化媒體。像分眾這樣的生活媒體,如何讓它形成化學反應。喻華峰創辦“本來生活”網站。做生活網是非常艱難的,因為他投資的資金并不太大,但是要做就做一個非常非常有挑戰的行業。本來生活網怎么做起來,很重要的方法和很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引爆輿論,我們都得到一個共識,要么開創社會話題,要么融入社會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