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海上絲綢之路與東盟新商機推介會”在西安市召開,近100多家企業代表與會,看好升級版中國—東盟自貿區新商機。
會議由陜西省商務廳、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主辦、陜西省對外貿易企業協會、中國—東盟商務協會協辦。
陜西省商務廳副廳長王國龍主持會議。會上,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中國首席東盟商務專家許寧寧做了主旨報告。他介紹道,中國—東盟自貿區擁有十一個國家19億消費者,已于2010年建成,雙方90%以上產品貿易關稅是“零”。2010年,東盟躍升為陜西第三大貿易伙伴。為增進雙方經貿合作的更大發展,今年9月中國與東盟開始了自貿區升級版建設,雙方將更大的開放貨物貿易市場、服務貿易市場、投資市場,這將為企業合作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近些年來,陜西產的機電產品、水果、清真產品銷往東盟的越來越多,陜西企業也加快了投資東盟的步伐。
許寧寧執行理事長建議陜西企業抓緊前往東盟考察商機,建立和發展商務關系,結合區域經濟新形勢變化和自身優勢,積極開展與東盟企業的貿易、投資合作。
許寧寧建議,陜西行業商(協)會應與東盟國家對口商(協)會對接,參與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產業合作,這將有利于利用雙方經濟結構互補性,由企業單一合作發展為企業合作與行業間配套合作相結合,打造區域內優勢互補的產業鏈,提高本區域生產力以及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許寧寧表示,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可以協助雙方行業商(協)會對接。
許寧寧執行理事長在介紹東盟十國具體商機時談到,馬來西亞是中國在東盟十國中最大貿易伙伴。馬來西亞巴生港是東南亞第二大、世界第十二大港口。投資巴生港保稅加工區的企業可享受10年免所得稅的優惠政策。中國企業在此投資設廠,不僅可開拓東盟6億人口的消費市場,還可利用東盟與印度、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簽署的自由貿易協議,利用其500多條國際航線,開拓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也可以應對個別發達國家對中國產品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
中馬經貿合作的亮點之一是清真產業合作。馬來西亞是世界上穆斯林食(用)品認證及制造中心之一。陜西與馬來西亞清真產業合作互補性強、潛力大。在馬來西亞政府的支持下,中資企業已在巴生港自由貿易區建起了清真產品展示和加工中心,該中心可成為陜西清真產品走向全球清真市場的第一站。陜西清真企業可通過馬來西亞巴生港作為橋梁,走進全球54個伊斯蘭國家的超過18億消費者市場。
據西安海關統計, 2013年在陜西與東盟進出口貿易中,陜西與新加坡貿易額為11億美元,增長了26.2%,排第一位;與馬來西亞貿易額為2.31億美元,排在第二位;與泰國貿易額為2.2億美元,增長了22.4%,排第三位。
會上,陜西企業家就走進東盟的關注點積極提問,反映出對東盟商機的濃厚興趣和開發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