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數據的可靠性太差
在茶行業中,有這么幾組大數據是很重要的,一是茶葉種植的面積,二是茶葉采收的產量,三是茶品投放市場的數量,四是茶品銷售的數額。在中國,我們每年可以看見茶葉相關部門的茶葉報告。但這種茶葉大數據的報告往往跟現實情況是有出入的。比如2014年的普洱茶產量是11.4萬噸,而2015年據說是12萬噸多點。
二、大數據并沒有來源
茶葉是比較落后的一個產業,而中國茶葉行業跟國際上茶葉行業又有一些不同,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外國的茶葉行業原料交易是要進入拍賣所的,也就是說外國茶葉行業的數據是可以相對精確統計的,而中國茶行業的數據我真不知道怎么來的。
三、大數據應用待發展
記得在2014年的時候,有一家普洱茶企業做了一套大數據的系統,但只發布的時候聽到點聲音,這都過去一年了,不知道是放棄運營了還是在低調運營。在中國,要做一個行業的大數據,牽扯到的相關部門太多了。而如果不能聯合這些部門一起來做,99%是做不起來的。
因為一個行業能做大數據化,那么意味著這個行業的壟斷。在中國的農業中,目前只有一個煙草行業能做到。那么既然中國茶葉行業這么落后,是不是一點機會都沒有呢?其實也不盡然。
未來的中國茶行業,至少應該也能做到目前煙草行業這個水平。只要數據來源能相對精確錄入,那么后面的統計和分析在現有的云計算技術下完全夠用。這是茶行業的一個大工程,按說茶葉并不是國家戰略儲備物資,屬于輕奢品,在中國人中層開始多起來的當下,是下一輪人口紅利的洼地。那么至少可以從這幾個維度去嘗試下:
一、地域化的的大數據
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特色,茶行業來說,云南、福建、貴州等等都是產茶大省。能把一個地域化的茶葉做成數據化,都會得到一些豐盛的回報。真實有用信息的傳遞價值是不可預估的。
二、產業價值鏈中的大數據
茶產業價值鏈中的大數據,主要是人與物資,人主要是技術人員,其次是普通工人。物質則比較寬泛,從種植、生產、銷售等所需要用的工具、物品、設備等。
三、推薦購買的大數據
在搜索引擎都走向推薦引擎的時代,人工智能推薦的大數據是未來商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競爭力,誰能掌握更多這類大數據,對于商業的服務更有力。
在互聯網行業,大數據的處理(統計和分析)并不是問題,問題是這個大數據怎么積累?這是問題的根。能不能錄入大數據在某個系統中,這才是關鍵所在。中國茶行業未來:一個大寫的數據化。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