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再上的主體正在擴容,最新加入的為人保再保險公司。而據財新記者了解,由上市公司愛仕達、七匹狼和騰邦國際聯合深圳市前海金融控股發起的前海再保險公司也于近日獲批籌建,但尚未披露。
保監會3月1日披露,人保集團、人保財險等2家公司共同發起籌建的人保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籌建申請獲批。人保再保險注冊資本10億元,注冊地北京。擬任董事長為人保集團副總裁盛和泰,擬任總經理為人保產險首席風險官張青。
這將成為國內第三家中資再保險獨立法人公司。去年底,保監會同意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旗下太平再保險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改建為太平再保險(中國)有限公司,打破了中國內地再保險市場只有中再集團一家再保險獨立法人的局面。日前,太平再保險公司已正式開業。
再保險公司是為保險公司提供保險的公司,即“保險的保險”。從全球主要災難賠款情況看,再保險公司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從中國再保險市場的情況看,在前述兩家再保險公司獲批前,只有中再一家中資專業再保險公司,另外還有7家以分公司形式存在的外資再保險,包括香港的太平再保險,以及純粹的外資再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險、瑞士再保險、科隆再保險、勞合社、法國再保險和漢諾威再保險。此外,境外約有200多家離岸再保險人接受中國保險業務。
2014年底,國務院發布的“新國十條”提出“加快發展再保險市場,增加再保險市場主體,發展區域性再保險中心”。隨后,資本開始涌動。
2015年,先是有上市公司愛仕達、七匹狼和騰邦國際公告稱,計劃以自有資金聯合深圳市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參與發起設立前海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不久后,泛海控股聯合巨人投資、億利資源等五家民資巨頭宣布設立首家民營再保險公司,向再保險市場進軍。已經獲批的人保再保險公司與太平再保險公司也是在此期間加緊了申請再保險公司的準備。
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盡管中國再保險市場上中資再保險獨立法人數量少,但自加入WTO、法定分保逐步取消之后,中國的再保險市場已發展成為競爭十分充分的市場,中再集團所占的份額大概在三分之一左右,剩下的份額多由外資再保險公司占據。
原瑞士再保險中國總裁陸勤此前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入場的參與者很難有競爭力,“評價一家再保險公司的能力可從四個維度:產品的多樣化、關系強弱、客戶管理及分析能力,不同的再保險公司在這四方面各有長短。比如,有一類公司,產品可能非常單一,但分析能力十分強,在細分市場就會很有競爭力;有的公司則十分依賴關系,它的產品可能非常多元,客戶管理也較為有效,但技術較弱。這四方面的能力都需要長時間的實踐積累,新入場者首先需要清楚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定位。”
勞合社保險(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此前告訴財新記者,中國再保險市場上的產品是存在費率低、承保能力充足的現象,但并不能簡單判斷承保能力過剩。“不同險種需求的承保能力不一樣,有些風險并不是所有保險公司都可以做,比如說航空航天等非常細分的一些險種。但有些險種就是玩資本的,即資本越多,承受風險的能力越大。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現在的承保能力較過去要充裕很多,但是不是足夠,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他強調,與國際再保險市場一樣,在中國從事再業務也要注意承保紀律。“承保人拿業務也要有個底限,不能為了做業務低于總部定價模型的指導價。”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請訪問。
版權聲明